原标题:事关结核病,这些误区请注意!青岛市疾控中心发布首个健康警示案例→
今天,观海新闻记者从青岛市疾控中心获悉,该中心近期将推出系列健康警示案例,提醒市民以案为鉴,小心防控,为自身健康保驾护航。青岛市疾控中心专家李学奎分享了首个健康警示典型案例:被忽视的咳嗽引发的校园危机。
2024年某高校一名大三学生小林(化名)持续咳嗽2个月,自认为是“熬夜感冒”,仅服用止咳药。某日,他早上起床后咳出鲜血,随即到医院就诊,被确诊为肺结核合并空洞形成,更令人揪心的是,同宿舍3名同学和2名密切接触的社团成员相继被筛查出感染。这一事件导致全校开展千人筛查,最终发现1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和8例潜伏感染者。
为何肺结核这一“千年老病”仍在威胁健康?专家介绍,目前,仍然有很多人对结核病存在认识误区。
误区1:“结核病早已灭绝”
事实: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70余万例,仍是全球第三大结核病高负担国家。
误区2:“年轻人不会得结核病”
事实:学生等压力大、所处环境密集人群及流动人口、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群体均是结核病发病高危人群。
误区3:“共用餐具才会传染”
事实: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期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均可排出带有结核菌的飞沫。
李学奎介绍,咳嗽、咳痰2周以上,咯血或痰中带血是肺结核的典型症状,午后低热、夜间盗汗、体重下降等也是肺结核患者的常见症状。结核病易与感冒、支气管炎等混淆,案例中患者小林曾3次误诊。部分患者症状缓解后擅自停药,导致耐药结核(治疗费用飙升20倍,治愈率大大降低)。还有的患者因担心歧视,隐瞒病情继续上学或上班,造成结核病在学校、家庭、单位和社区内传播。
李学奎提醒,预防结核病应该筑牢个人与社会双重防线。市民个人应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避让他人,用纸巾捂住口鼻或用肘部遮挡;咳嗽、咳痰超2周要尽快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胸片、痰涂片等检查;新生儿应及时接种卡介苗。
普通患者应坚持6-8个月全程服药、定期复查,国家提供免费一线抗结核药物及部分检查费用减免;居家治疗患者应独居一室,每日通风3次以上,非必要不去人群密集场所,外出应当佩戴口罩。
此外,学校或企业应落实新生/新职工入学/入职体检,发现病例后尽快启动密接筛查;医疗机构推行防、诊、治、管全程追踪服务;社会应消除歧视,鼓励主动筛查、早诊早治。
“终结结核的号角已吹响,肺结核的防控是场需要全民参与的持久战。” 李学奎倡议,市民应关注持续咳嗽的亲友,及时就医排查;配合疾控部门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时筛查;用科学知识破除恐惧与偏见。(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秦璐]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