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立医院启动“潮汐式”管理
门诊等待平均缩短7.4分钟 看病不再“等等等”
近年来,随着门诊量、住院量的持续上涨,市立医院原有的医疗用房等资源变得十分紧张。为解决这个问题,市立医院利用现有空间,全面启动“潮汐式”运营管理模式,合理调配相关业务窗口、因时制宜变更挂号方式,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同时,设立入院准备中心统一调配床位,科室间借调使用,提高床位周转率,从而大大缓解住院难的问题。据统计,这些措施让预约后的门诊患者等待时间缩短7.4分钟,入院患者等待时间缩短了0.83天,患者平均住院日减少2.76天。
门诊诊区“动起来”
如何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解决就诊难的问题?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让门诊诊区“动起来”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答案。“我们会根据疾病季节性变化数据,动态调整门诊诊区。比如在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儿科的就诊压力会比较大,我们就将门诊诊区进行调配,将妇科门诊诊区压缩,调整出的空间用作儿科门诊诊室。等儿科门诊就诊高峰回落后,我们会重新调配回原来的设置。”市立医院本部门诊部主任刘杰表示。
让患者早早看上病、看好病,市立医院可谓使出浑身解数。为了解决看病难、窗口少、排队时间久等问题,市立医院自行研发了一款管理软件,对门诊就诊人数、患者就诊峰时、门诊平均等候时间、住院床位使用情况等多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管理人员随时管控。同时设置机动门诊窗口服务——“潮汐式”窗口:医院实时监测窗口排队等候时间,达到预警阈值时通过弹性排班调配人手,财务科、门诊药房等处均设有“潮汐式”窗口,当窗口高峰来临时,窗口由少向多进行扩展。此外,入、出院办理及医保结算一站式办理大厅,也设立多个“潮汐式”窗口,根据不同业务流量办理高峰差异调整窗口功能,从而合理进行人员疏导,人员跟着窗口动,窗口跟着业务动。
线上门诊成“好搭子”
为解决挂号难的问题,医院因时制宜推出了自助机现场诊区挂号、服务电话预约挂号、线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满足多层次人员挂号需求。实行“潮汐式”变更,对于号源紧张的专家,医院开放了专家自助加号、知名专家团队预约等模式,实现门诊号源的“潮汐式”设置。
此外,医院还新设立线上门诊,一些有咨询、复诊需求的患者,可以通过视频问诊和图文咨询两种方式就诊,省时省力。今年前11个月,医院线上服务人次数达到7300余例。另外,为了提高门诊结算率,医院全面实行移动支付手段,推广诊间结算方式。人工窗口、自助机排队人多时,就诊患者可使用诊间或手机终端结算。数据显示,目前,医院自助机及诊间结算率已超过80%,大大提高了结算速度,节省了患者的时间。数据显示,通过上述措施,患者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由13.6分钟缩短至6.2分钟。
“全院一张床”管理
如果说门诊等待就诊时间长问题突出,病房里一床难求则更是弊病难除。如何在现存量床位的基础上,通过调配让更多人及早住上院,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市立医院特设立入院准备中心,统筹调配全院床位,实现“全院一张床”的管理。如果患者拟入住的科室床位比较紧张,出现住院排队的情况,医院就会遵循专业相关原则,为患者向就近科室借床住院,实现床位的“潮汐式”调用。数据显示,目前患者在院的平均入院等待时间由1.62天缩短为0.79天,缩短了0.83天。
同时,为了提高床位的周转率,提升出院结算速度,医院还全面实现床旁结算,即患者不需要再奔波至结算窗口,而是在病房中便能直接结算。这对于身体虚弱、行动不便的患者来说,减少了体力消耗,提升了就医体验,同时也分散了结算窗口的人流压力。目前,医院的床旁结算率已超过75%。
当然,“潮汐式”的运营模式,也离不开严格的管理。为了让这项制度更顺畅,医院实行服务总监门诊区域巡查机制,门诊部每天进行轮值巡查,确保问题当场发现、当场解决。职能部门“潮汐式”的流动管理,确保了各项医疗服务的有序开展。
此外,后勤的支持也必不可少,针对一些需要跨院区完成诊疗的患者,医院还开通了院区流动通勤专线,给患者提供通勤上的便利,专线还可以用于医务人员的跨区会诊、设备、标本转运等。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璩骊儒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秦璐]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