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夏季饮食非常重要 青岛专家推荐健康养生小贴士

原标题:炎炎盛夏,怎样饮食才健康?听听青岛专家怎么说→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暑气最盛的时节,通常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全年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大、出汗多,食欲减退易致身体不适,因此,夏季健康饮食非常重要。近日,青大附院营养科等科室专家为市民推荐健康养生饮食小贴士。

专家介绍,高温环境下可引起人体代谢和生理状况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机体代谢增加,体温升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等。由于大量出汗而随之丢失水分、含氮物质等,加上食欲下降和消化功能降低又限制了营养素的摄取,长期如此势必会影响机体的营养状况,降低耐热及工作能力。

高温环境下如何做到合理膳食?专家介绍,首先,要合理搭配,精心烹制谷类、豆类及动物性食物(鱼、禽、蛋、肉),以补充优质蛋白质及B族维生素。夏季即使食欲不佳,也应摄入一定量的主食,以确保身体获得均衡的营养和能量。全谷物如小米、燕麦、糙米,以及薯类如土豆、山药,都是夏季主食的理想选择。但主食的摄入也应注意适量,建议每天摄入谷类200-300克,薯类50-100克。

高温状态下,人体内的蛋白质分解会增强,应注意补充蛋白质,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可选择瘦肉、鱼类、乳类、大豆及其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来弥补消耗:动物性食物120-200克(每天一个鸡蛋、每周至少2次水产品);奶及奶制品300-500克。其次,注意补充含矿物质尤其是含钾盐和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水果和豆类。水果中的有机酸可刺激食欲,并有利于食物在胃内消化。

专家建议,市民应每天吃蔬菜300-500克。制作时可以利用食物的天然味道,如酸梅、苦瓜等,刺激食欲,促进消化,同时精致的摆盘、丰富的色彩,也会让进食更有滋味。水果虽好却不能替代正餐,水果中水分占比较高,但糖类占比也不低,不宜食用过多,以200-350g为宜,糖尿病患者要根据个人血糖情况合理选择。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化功能相对减弱,需要格外注意饮食的选择和烹调的方式。过度摄入寒凉、辛辣及油腻的食物,会进—步加重胃肠道的负担,阻碍消化吸收。烹饪时,应多采用蒸、煮等清淡烹调方式。食用冷饮、冰淇淋等寒凉食物时,务必注意适度。

天气炎热,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人应至少摄入2000ml水。推荐喝白开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绿豆汤、绿茶、酸梅汤等也是不错的选择。由于含盐饮料通常不受欢迎,可以选择喝汤以补充水及无机盐。菜汤、肉汤、鱼汤可交替选择,在餐前饮少量的汤还可增加食欲。

对大量出汗或运动后的人群,宜在两餐间隔补充一定量的淡盐水或含盐饮料,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防止脱水的发生。同时,随着气温升高,排汗量增加,需相应增加水分摄入。值得注意的是,快速、大量饮水并不科学,会导致体内盐分过度流失,极端情况下还可能引发“水中毒”。饮水应缓慢、间断进行,分多次小口慢饮,不要等口渴时喝水,要定时喝水。

大暑后,人体大量汗出,津液消耗较大,饮食上宜食用健脾祛湿之品,同时要注意适当添加温阳之品。专家还为市民推荐了几个养生药膳食谱。(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酸梅汤

用料:山楂30g,乌梅15g,甘草1.5g,陈皮20g,水800ml

做法:将所有食材先浸泡一小时,在锅内倒入水,加入所有食材大火烧开,随后转小火慢熬30-50分钟,关火出锅,过滤后饮用。

功效:生津止渴,清热解暑

解暑凉茶

用料:淡竹叶3g,白茅根5g,夏枯草5g,玉米50g,荸荠20g,麦芽糖适量

做法:将所有材料洗净加入电热壶中,加水800ml左右,煮开后转小火3-5分钟,放凉后加入适量麦芽糖即可饮用。

功效:清心除烦,生津止渴

绿豆粳米粥

出处:《普济方》

做法:绿豆25克、粳米100克洗净,加适量水煮粥,粥熟后兑入适量冰糖水,直接食用。

功效:清热、消暑、解毒。适用于暑温导致的身热多汗、烦躁口渴、精神不振、脉数等症,也可用于热毒炽盛导致的疮痈肿毒。

冬瓜海带薏米排骨汤

材料:排骨500g,干海带(昆布)30g,薏苡仁50g,冬瓜200g,姜片6克,盐6克

做法:排骨焯水,干海带泡发,冬瓜切块,薏苡仁洗净浸泡6小时;砂锅中加入水、排骨、姜片、薏苡仁煲1个小时,加入冬瓜、海带煲半个小时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化痰消浊

注意事项:孕妇慎食

[来源:观海新闻 编辑:秦璐]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4 08/07 09:27
· 来源 ·
观海新闻
· 责编 ·
秦璐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