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社会办医疗机构超3000家 青岛加强监管促发展
加快社会力量办医,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市民多样化健康需求、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重要举措。3月28日下午,青岛市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卫计委党委委员、市计划生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周长政介绍了青岛市社会办医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据悉,青岛社会办医疗机构总数达到3181家,占医疗机构总数的41%。未来,市卫计委将通过简政放权、加强监管等方式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
本市社会办医疗机构3181家
半岛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截止到2017年底,本市共有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3181家,其中医院234家,基层医疗机构2947家。在234家医院中,按照级别划分,一级医院占116家,二级医院83家,未定级医院35家;按照类别划分,综合医院占130家,中医医院占28家,专科医院占72家,护理院占4家。社会办医疗机构共有床位12849张,卫生技术人员1025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642人,执业护士4740人,年诊疗人次达680万,出院人次达20万,门诊病人次均诊疗费用280.2元,住院病人人均住院费用6022元。
据介绍,2017年,全市新设置审批社会资本举办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342家,完成执业登记262家,同比增长5.22%,实际新增床位数1274张,同比增长6.16%。全市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总数和床位数,分别占全市医疗机构和床位数的41%和20%,同比分别增长8.43%和2.99%。市卫生计生委(含中医药管理局)共设置31家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置床位3916张,累计投资总额达22亿元。
全过程加大日常监督力度
社会办医数量众多,规模大小不一,层次良莠不齐,因此也给监管带来了较大困难。记者了解到,在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监管上,市、区(市)卫生计生部门推行医疗机构“3+1”监管模式和“双随机”抽查工作,加强医疗机构审批、事中管理、事后监管间的衔接,打造事前、事中、事后加法制监督的监管模式,全过程加大医疗机构日常监督检查力度。
去年市卫生计生委严格审批医疗机构许可事项,作出不予行政许可34家次,撤销设置许可1家次,注销医疗机构1家次,暂缓校验5家次,同时查处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医疗美容机构违法案件43件,罚款83000元。
去年各区市共检查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3177家,立案处罚150起,罚款39.55万元,没收违法所得20041.2元,吊销诊疗科目1个。
多措施激发社会办医活力
周长政介绍,尽管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迅速,但也面临多种问题,比如规模大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少,人员匮乏,招聘人员困难,存在夸大宣传的成分等。
为此,市卫计委将通过鼓励多点执业、组建横向纵向医联体、组建专科医疗机构联盟等形式解决上述问题。另外,还将通过重点探索医养结合型机构遇到的人员配置难、运营成本高等突出问题,综合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关规定,制定多方认可的人员和床位的配比标准,用政策合力助推民营经济发展。
“市卫计委将推动简政放权,激发社会办医活力。同时将出台政策,积极落实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医养健康产业的新发展。”周长政介绍。
在加强对社会办医的监管上,周长政介绍,要加强市、区(市)两级卫生计生部门的上下联动,继续主动加强工商、民政、国土、消防和环保等部门的信息互通,建立医疗机构红黑名单制度,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不断规范和整顿医疗市场秩序,打造公平营商环境。
[编辑:可可]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