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保健品坑爹计:定价标准难寻 游击队变正规军

2017-02-15 11:22:02
责任编辑:可可

原标题:保健品推销乱象:"忽悠"盛行" 隐患重重

2017年的春节,市民史先生一家都没有过好,他今年80多岁的老父亲因脑梗死住院后一直没有完全康复,这让史先生一家都非常担忧。据史先生介绍,自己的父亲2016年11月份在南京路一家生活馆买了保健品,吃过以后发生过敏反应,就向销售人员提出换一种保健品。随后,史先生的父亲在参加该保健品公司组织的洗温泉活动中,因为药品的退换问题和销售人员发生了争执,回家后就出现了意识不清,第二天家人将其送到医院后诊断为脑梗死,高血压3级,极高危。史先生认为,该保健品公司的销售人员对父亲生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双方正在进行协商。市民左女士和几位邻居在另一家生活馆里购买了数万元的保健品,结果吃了以后也有不良反应,再想退货时,这家店已经关门大吉。近日,本报热线96663又接到几起因购买保健品而发生了纠纷的案例,律师提醒老年人在购买保健品时要仔细辨别,并保留好相关凭证。

\

吃保健品过敏,要求更换起争执

2016年11月份,市民史先生的父亲在南京路一家生活馆里购买了1万2千元左右的保健品。“听我父亲说,对方宣传这种保健品能抗衰老,还能治病。”史先生说,自己的父亲80多岁了,身体一直还算硬朗,听了对方的宣传后就动心了。但保健品买回来吃了以后,史先生的父亲却出现了过敏起红斑,就和推销人员提出换药。

“当时对方有个姓张的小姑娘和我父亲联系的,我父亲提出要换药,小张就说公司组织一个活动,到即墨去洗温泉,去了以后可以商量换药的事情,来回的旅游费用是100元。其实我认为就是他们推销药品的一次活动。”史先生说,2016年11月28日那天,自己的父亲去了以后,继续对小张提出来换药的要求。后来一名姓袁的工作人员告诉史先生的父亲,要换药的话,还要再交1200元,同时又向其推荐了另一种药,价格是4000元左右,合计算下来,史先生的父亲还要再交5200多元。

“当时我父亲就不愿意了,因为已经花了一万多,本来以为就是把药换了就行了,没想到对方还让再交钱,我父亲气不过就和他们争执了几句。11月29日那天,他们的工作人员把我父亲送回来了,当时老人脑子就有点糊涂了。11月30日,父亲身体不适到市立医院就诊,诊断为脑梗死,高血压3级,极高危。”史先生说,他认为父亲突发脑梗死就是参加洗温泉活动期间和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引起的。

\

史先生父亲的入院记录。

2017年2月10日,记者从史先生提供的产品照片和购货收据中看到,其父亲购买的保健品为南极磷虾油3盒,价格约为12000元,属于保健食品,生产厂家为青岛银色世纪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该保健品公司的赵主任告诉记者,他并不认为老人生病住院和他们有关。“老人是洗温泉回来过了几天才住院的,并不是洗着温泉就犯病住院了。”赵主任说,事发后他们也去医院看了老人,“如果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老人住院和我们有关系,我们一定会负责。”对于其公司销售的产品,赵主任表示产品的功效是能“提高免疫力”。

对于赵主任的说法,史先生并不认可,他表示,自己父亲的入院病例上都有时间是2016年11月30日,就是洗温泉回来的第二天就住院了,“我父亲的身体一直很好,如果不是对方宣传他们的保健品能治病,老人肯定不会花上万元去购买。”而对于老人住院的责任的问题,对方一直没有给一个明确的说法。

本来是出于保养的目的购买了保健品,父亲却因此住进了医院,这件事令史先生很郁闷,同时对保健品公司的营销手段提出了质疑。“咱们国家明确规定的,保健食品不能当药品卖,不能宣传自己能治病,可是这些保健品营销人员却依然不断地在忽悠老年人。”

生活馆卖完保健产品就关门了

2016年10月,市民左女士听邻居介绍,市北区开化路21号百利生活馆于10月中旬刚开业,办卡成为会员买东西特别便宜,而且离家又近比较方便,左女士就办理了一张会员卡并登记了联系方式。过了几天,左女士收到了来自生活馆工作人员的电话,电话里说拿着会员卡去听课可以免费送东西。第二天,左女士到了杭州路派出所对面坐上了大巴车,同行三辆大巴车载的都是去听课的老人,一同去崂山区某汽车驾驶员培训中心听课。

讲课的是一位四川的“老师”黄欢,黄欢上来就以“替儿女行孝”为名,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在场老人讲了很多儿女不孝的事例,感化老人,随后一句“给老人送健康”更是说到了老人的心里,左女士也深受感动,交了300元买了三盒羊初乳,第二天钱又退了回来。随后,左女士又去了两次,又送了蜂蜜等东西。连续三天交的钱都在第二天返还。

第四次的时候左女士被安排坐车去了华阳路一家酒店,黄欢便开始推荐一份名为“大自然牌柏葆康”的保健品,宣传说这份保健品可以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老年人常有的疾病,连续吃一个月就可以停其他的药,从根本上摆脱疾病。左女士以为还是会退款,并且自己本就有冠心病,就一下买了两份共1万元,每次三盒,一盒四瓶,同时还赠送了饮水机一个、玉杯一对、黑枸杞两盒、灯泡一支。与左女士同行的邻居还有四人,其中一人买了1万元的,一人买了3万元的,另外两个人分别买了1.5万元的,因为没有带够现金,他们回家后去银行取钱,下午交给了生活馆工作人员。

左女士回家以后就打开了“柏葆康”,吃了一粒之后不仅疾病没有减轻,反而很口渴,问了一起买的邻居,他们也有同样的症状。左女士怀疑买到了“假药”,就打电话给黄欢留的联系方式,电话却一直没有人接通。她又打电话给百利生活馆的主任赵欢,希望退款,对方说保证退,起初电话还可以打通,但是最后一次通电话却是关机,询问了百利生活馆其他工作人员,一名工作人员说赵欢的手机丢了,可以帮忙联系一下。2016年12月,左女士又和邻居一起去百利生活馆店里找工作人员希望退款,但是店面已经关门,至今都没有再开,打电话联系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也没有说明去向。

免费送东西,返现金最终还是掏钱买药

对此,青岛网友“J123”也在网上发帖反映了自己母亲购买保健品的经历。

网友“J123”发帖称,自己的父母看到一家保健品公司发的小广告说免费送老年人老花镜,要2016年4月8日带着身份证去南京路领取,还送红酒。免费领取了红酒和老花镜以后,老人们又接到通知说要参加他们的活动,其实就是听两天的课,听课的时候还送花生油。网友“J123”了解到,两天的听课,其实就是介绍一款叫海汇健胶囊的保健品,说这种产品是从海洋中提炼的保健品,能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等等,总之特别神奇,最后一天上完课老头老太太们纷纷掏钱购买。

网友“J123”的母亲说,主办方一开始说三千多一盒,一个疗程两盒就是七千多,在场的人普遍反映太贵,马上就降价到四千多两盒,然后大家还嫌贵,最后定在了2880元两盒,给人感觉便宜了将近三分之二,简直捡了大便宜了,不买就吃亏的感觉。不仅如此,还送一套治疗仪。网友的母亲就花一万多元购买了10盒。

网友“J123”表示,买的这些东西没什么治疗效果是必然的,只祈求别有什么副作用。他认为保健品的营销人员抓住了老人爱贪小便宜,给点赠品就上钩的心理,再加上这个岁数的老人都多多少少有点身体上的疾病,或者就是想要提高免疫力之类的想法。只要照着老人们心里所想的可劲忽悠,再加上当时营造的神奇气氛,基本上就拿下了,最主要是要现场掏钱,根本不给你回家跟孩子或者其他人商量的机会。律师:消费者购买后要保留好发票等凭证

“渴望健康,渴望关心和陪伴,这是每一位老人的需求,现在市场上的各种保健品销售就是利用了这一心理需求,从而达到他们的经济目的。”山东琴岛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恩民表示,不少老人平时省吃俭用,但一遇到卖保健品的却能一下子花费上万元购买。也因为这种经济利益的驱使,保健品市场出现了不少乱象和纠纷。王恩民表示,老年人尽量不要去购买那些过度宣传其治病功效的保健品,如果一定要购买,也要选择有国家批准文号的正规产品,购买后保留好收据和发票等凭证,一旦出现纠纷及时处理。

由于不少保健品有正规的批准文号和厂家,尽管现在保健品的销售饱受诟病,甚至被称为“掏老族”,但执法部门往往很难追究他们的责任。

王恩民认为,目前加强保健食品营销市场管理,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出台保健食品监督管理办法和条例,明确保健食品管理部门及其职责,建立完善“谁监管、谁处罚、谁担责”的相关条例制度,为加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和监管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同时,认真做好保健品广告审查监管工作,从源头杜绝虚假广告误导公众,并对违法广告依法严惩,提高违法成本,引导企业回归以质取胜的正道。

保健品业务员自爆销售“内幕”

利用老年人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和渴望得到陪伴与关注的心理,这些保健品营销人员的手段屡屡得手。本报记者也曾连续报道了几起案例,都是老人不听家人劝说,偏要购买保健品,有一位老人听信保健品营销人员的宣传,直接把降糖药给停了,导致自己糖尿病并发症入院治疗。

对于保健品公司的营销策略,从网上一篇保健品业务员的爆料帖中可以看出一些内情。帖子称,“几年前,我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浙江某保健品公司当业务员,尽管才干了两个月,如今回想起来依然感慨:保健品销售套路太深了。上班伊始,营销经理便对我们培训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销售‘技巧’:比如通过听课有奖、免费旅游、回收药品、免费体检、家访送礼等活动,跟老年消费者建立起联系。联系确立起来之后,便可以利用老人比较孤独或者渴望治病、保健的心理,先以关心换取对方信任,再告知老人体检‘有问题’,这时候便可以大力宣传公司的产品,例如保健棉被、棉垫、保健枕的功效,告诉老人这些寝具‘可产生特殊的远红外能量场,能有效控制或治愈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失眠症等疾病’。此外,公司还有一种离子水机,‘通过电解自来水产生碱性离子水,也可治愈许多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用药物治疗,单靠饮用大量碱性离子水,血压就能控制’。当同事们把这些原理向老年人不断灌输时,他们逐渐感觉有些道理,便稀里糊涂购买了上万元的保健寝具和五六千元的离子水机。”

市食药监局:不要盲目通过会议销售购买保健品

记者从收到的读者报料中可以看到,现在市场上在售的保健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的确有正规的生产厂家和批号的保健品,也就是保健食品。《食品安全法》规定,作为特殊食品的一种,允许“保健食品”声称具有保健功能,但其标签、说明书及广告宣传中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作为食品的一个种类,保健食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既可以是普通食品的形态,也可以使用片剂、胶囊等特殊剂型。但保健食品不能以治疗为目的,不能有任何毒性,可以长期使用。如果这类保健品有出现夸大宣传称可以治疗疾病的情况,消费者就要提高警惕了,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数据查询”栏目查询产品的真实情况。

还有一类就是完全是假冒伪劣的产品,就为了骗钱,这一类的销售组织基本上是“打一枪换一地方”,营销手段也是先送东西吸引老年人,然后通过讲课等手段销售,待产品销售差不多了就一走了之,消费者即使发现问题再去找也已经找不到了。

对此,市食药监局的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不要盲目参加任何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健康知识讲座、专家讲座等;不要盲目通过会议销售、电话销售、免费试用等活动购买保健食品;不要购买无保健食品标识的非法保健食品。

保健品“坑爹计”升级三大新变化,维权更难

记者采访了解到,与以往保健品市场曝光的打“亲情牌”、“免费牌”、“专家牌”等销售“陷阱”不同的是,如今市场上的保健品经销商往往证照齐全,售卖的保健品多为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法产品,但在定价、销售手法上“推陈出新”,让不少老年人不但自己上当受骗,还会主动帮着商家推销。

变化一:

保健品定价标准难寻

不少保健品的单盒售价高达三四千元,而市场上标价在万元以上的保健品也并不少见,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时并没有价格标准可循。记者就保健品价格问题咨询物价部门了解到,保健品价格为市场指导价,即价格放开,由经营者自行定价,物价部门不做统一的定价,消费者自行决定是否购买。如经销商未明码标价,物价部门在接到投诉后将督促其做好明码标价工作。

变化二:

“游击队”变“正规军”

记者调查了解到,如今保健品销售商多有固定的经营门店并且具有合法的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但是销售推广则放在大酒店举行,监督维权存在困难。“他们不让年轻人到会场,主要是怕执法部门和记者。”

变化三:

消费者变身“销售员”

过去,保健品销售商往往通过专家现场讲座、访谈进行宣传、销售,现在则转向通过“老年人向老年人推销”的方式进行推广。作为普通消费者的老年人,即使现场如何夸大功效,执法部门也难以有效监管。据《经济参考报》

[编辑:可可]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到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