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市卫生计生委公布了2016年度“和谐医患关系十大感人事迹”评选结果,“催泪红包”、“大度哥”等备受关注和热议的事件榜上有名。
2016年,青岛市卫生计生系统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层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疗服务,优化医疗资源,精心耕耘便民惠民实事,医患关系不断改善,涌现出很多感人的和谐医患关系典型事迹。为进一步弘扬医患关系中的正能量,倡导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包容的新型医患关系,市卫生计生委在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开展“2016年度和谐医患十大感人事迹”评选活动。经过近一个月的网络投票和专家评选,从众多感人事迹中选出十件富有代表性的和谐医患关系事迹,希望这样的暖心故事能一直在全市不断涌现。
“催泪红包”精神凝聚医患大爱
报送单位: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
2016年2月7日除夕的夜晚,在青岛市妇儿医院的急诊科里,仍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医生忙着接诊病人,护士来往穿梭于上百名患者中输液打针。在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里,她们放弃自家的团圆,依然奔波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线。
一名女患者目睹这一切,深受感动,输完液后到急诊科输液窗口,趁护士不注意,迅速放下了10个红包,便匆匆离开。护士发现后,打开一看,每个红包里都写着不同的祝福话语,还放了100元钱,“亲爱的几位夜班护士和医生,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患者。在今天这样的夜晚,深切感受到你们的不易和牺牲,我打了两个小时针,急切想回到家人身边,你们也有家人孩子,却要在这里守护我们。我以此十个红包感谢你们,也表示我对你们的敬意。这是一个患者对你们付出的尊重和认可,请一定要收下。”
当班护士急忙出门追赶,却没有找到这位患者。医护人员看到这些红包上的暖心话语后都深受感动,有了病人的真情理解,再多的疲累也都值得了。医院通过媒体报道,官方微信、微博发布信息以及电话排除当晚就诊者等方式寻找这位“青岛好病人”,终于联系到“催泪红包”的主人刘女士,把祝福话语留下,将1000元现金返还刘女士。
“催泪红包”感人故事经媒体连续报道后,引起广泛社会关注。据青岛早报统计,自2月20日起,“催泪红包”的故事第一周的阅读量超过1000万次。随后,来自网站、微博、微信、纸媒网络版的转发及阅读量也已经超过了2000万次。
除夕夜发生在妇儿医院急诊科的“催泪红包”感人故事使医护人员感受到整个社会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看到它折射出美丽温暖的人性光辉。
打上杜冷丁坚持为患者做完手术
报送单位:平度市卫生计生局
2016年11月18日晚上8时,平度市人民医院当天最后一台手术结束了,手术室的大门打开,穿着手术隔离衣的妇科主刀医生张秋生在同事的搀扶下走了出来,脸色苍白的她,额头上还挂着冷汗,她用颤抖的声音告诉患者家属,手术很成功,做子宫肌瘤手术的患者已经没事了。
松了口气的患者家属此时并不知道,这名腿软得走不了路的医生,4个多小时前在手术过程中突然胆结石发作,她靠着一针杜冷丁和坚强的毅力,在手术台上一丝不苟地成功完成了手术。
张秋生是平度市人民医院妇科副主任,今年已经54岁了,从医已经33个年头了。11月18日医院为她安排了6台手术,下午3时左右,第五台手术已经接近尾声,患者即将关腹,她突然感觉自己的腹部剧痛难忍。“我感觉肚子疼得像是要撕裂开了,我本想忍一忍,坚持给患者清理完宫内肌瘤,把患者的腹部缝合好,再暂停手术,但我的手疼得直发抖,越来越不听使唤。”张秋生回忆,手术台上的患者当时正在进行子宫肌瘤手术,如果中断手术,患者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当时情况紧急,她赶紧请护士到隔壁手术室求援。经过紧急诊断,确定张秋生是胆结石急性发作,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离开手术台立即接受治疗,她越早治疗,治疗效果就越好;要么先接受应急镇痛治疗,坚持做完手术再去治病,这种选择对手术台上的患者最有利,但张秋生不但要忍受病痛,还要冒以后病情加重的风险。
她选择了后者,认为自己作为医生,在患者生命的紧要关头,不能丢下患者不管,这是一个医生的职业道德,也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她打了一针杜冷丁镇痛,坚持重返手术台,成功做完了患者的手术。
张秋生舍弃自己的安危,换来患者的康复。她用自身的行动抒写出一个医生的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她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获得广泛称赞。
青岛“大度哥”暖遍医疗圈
报送单位:青岛市市立医院
2016年11月25日,市民崔延平到青岛市市立医院看病号。在电梯间等电梯时,几名医护人员推着一位危重病人奔赴急诊室抢救,医护人员跑步行进中不慎将崔延平手中的苹果手机碰落在地板上。医护人员忙着抢救病人,未察觉这一切。崔延平捡起跌落的手机,满屏裂纹,边角已翘起,他看了一眼医护人员。这时一位同样等电梯的外科医生目睹这一切,预感到一场暴风骤雨就要来临。但这位身材魁梧的男士只是握着碎裂的手机,什么也没说,继续等电梯。
这位外科医生小心翼翼地问男士:“刚才那些医护人员把你手机屏幕摔碎了?”男士答:“他们在抢救病人,不是故意的,没事!”
外科医生偷偷拍了几张这位男士的照片发了微信朋友圈,讲述了在市立医院发生的这幕暖心画面。结果引起了广泛共鸣,不到一天时间朋友圈里90多人为这位男子的正能量行为点赞,医院的30多位医务人员转发。大家纷纷留言:“看完我流泪了,作为医务人员,从医生涯中看到和经历了太多的委屈和无奈,被这位男士的心胸气度折服,这位男士对生命的敬畏,对金钱的淡然,令人佩服。”
崔延平说,看到屏幕摔碎了,并没有想太多,第一个念头就是别耽误了医护人员抢救患者的宝贵时间。在他看来,医患之间更多的是理解,而不是斤斤计较,遇到问题,换位思考一下,彼此的心结也就解开了。
市立医院发起了一元众筹活动,要给“大度哥”送上一部爱心手机,很快筹集了3000多元。但崔延平谢绝了医护人员的好意,他把医院为他筹集的3000多元“爱心手机”捐给医院当作爱心基金,将正能量传递下去。
无论是“大度哥”的宽容理解,还是医护人员的真心感动,一个人的默默善举,变成了医患之间的小小烛火,温暖了医疗圈的天空。
“热血红嫂”传递城市脉动
报送单位:青岛市中心血站
今年54岁的韩珞已经坚持无偿献血16年,志愿服务7年,累计献血145次,折合献血量达13.22万毫升,是当之无愧的青岛献血“女状元”。
从2000年第一次献血之后,16年里,韩珞一直坚持着。原来献全血是每半年一次,后来献血小板是每月一次,现在血小板每14天就可以捐献一次,韩珞风雨无阻,从来没有落下过,并多次参与了紧急抢救献血。韩珞不仅是一名献血英雄,还是一名光荣的无偿献血志愿者。2009年,她正式加入了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那时的她还是交运集团的调度员,一周工作6天,唯一的休息日被她当成了志愿服务时间。2012年,从交运集团退休的韩珞进入了护理院工作,每天在护理院和献血点之间来回跑。2016年3月份,她因为胳膊受伤放弃了护理院的工作,更是一心扑在了无偿献血事业上。在她的坚持和带动下,家里的年轻人也都被带动了起来。不仅陪儿子18岁生日那天献了血,外甥和侄女也说到了18岁要去献血。韩珞身边的朋友、同事也在她的带动下慢慢成为了固定献血者。她用爱心践行公益,奉献鲜红的热血,挽救无数生命,被岛城媒体誉为“热血红嫂”。
韩珞在无偿献血公益道路上的坚持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多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仅去年,“十大最美献血者”、青岛市“文明市民”殊荣。
她用爱心践行公益,奉献鲜红的热血,挽救无数生命,这是“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也是“红嫂精神”一脉相承的精神核心。
做艾滋病患者的知心朋友
报送单位: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992年,我市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现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主任的姜珍霞开始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随访工作。当时,大部分人对艾滋病的认识还是零,人人谈“艾”色变。想到以后整天要和艾滋病患者打交道,姜珍霞“心里也是不愿意的”,但她服从组织的安排,咬牙坚持了下来,一干就是24年。
姜珍霞与艾滋病患者一同吃饭,一起手拉手逛街,一起去游玩。对姜珍霞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二十多年来,姜珍霞经常给病人做心理疏导,一陪就是一整天。
“艾滋病患者都觉得自己被社会另眼相看,他们要从我这里试探,并得到答案甚至是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多年的经验让姜珍霞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如果检测出是阳性,她会给感染者一个拥抱、握手,或者拍拍他的肩膀,让他感受到温暖和安抚。
艾滋病患者分布在各行各业,要想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必须与患者“打成一片”。姜珍霞多次到患者家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为了不泄露感染者的隐私,她经常以各种不同身份与感染者及其家属接触,有时是同事,有时是同学,有时是亲戚。一些本来绝望到要自杀的感染者在她的关爱和疏导下如今走上了生活的正轨。
多年来,姜珍霞视感染者为亲友,在监狱、酒吧等高危人群聚集场所,都留下了她角色各异的身影。感染者们把她当大姐、当朋友、当亲人,她与这个特殊的群体之间架起了信任的桥梁。
姜珍霞内心的爱与慈悲外化成对艾滋病患者的深切关怀,她给了很多人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她的身上彰显着医护工作者的仁爱精神。
倾情守护重残精神病患
报送单位:胶州市卫生计生局
杜安平是青岛胶州市心理康复医院精神残疾人托养中心护士长,主管护师,职业心理咨询师三级,从事精神残疾人护理工作18年。
他的病人全是贫困且残疾的重型精神病患者,他经常“解救”因为精神病发作而被关起来的“疯子”,也经常走街串户寻找流浪的重残精神病患者,当他把那些浑身酸臭、肮脏不堪、惊慌失措的患者带回医院的时候,就像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把遭遗弃的穷苦病人带回安养院的情景。
他安抚他们恐惧不安、受惊吓的心,给他们洗澡、理发、剪指甲,喂他们吃饭,给他们买新衣服,为他们做治疗。但却常常在为他们服务的时候受到他们撕抓踢打。但杜安平非常理解他们,对他们的行为并不在意。
很多重型精神病患随着治疗进程,学会了叠被,整理自己的床单,和医护人员的语言交流也多了起来。家人来看望他们时,他们常会面带微笑地冲家人喊“爸、妈”,让他们的父母惊喜交加,当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虽然他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医学生,曾经有多次机会可以调离护理岗位,可最终他选择了留下。他考出了执业证书,自学了护理本科,只为一个理念,尽心尽力护理这些贫困的重症精神病患者。
很多患者的亲人把他们送来后就不再探视,他就带领护理团队承担起了做护士和亲人的双重责任。他的脸上常被病人抓出道道血痕,经常被病人无故推倒在地,但也有出院的精神残疾人向他说“谢谢你,杜护士”,在这些病人的抓打与感恩中,他从一名普通的男护理工作者,成长为一名精神障碍残疾人的“家长”。
他和护理团队一起为托养精神残疾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又能治病的“家”。
杜安平用一颗平等关爱的心把全部热情奉献给了残疾的精神病患者,他给了他们尊重、温暖、爱与尊严。
青岛“喂奶”护士,网友点赞最美白衣天使
报送单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产妇生病住院无法哺乳,才15天大的女婴饿得哇哇大哭,正在哺乳期的女护士看到这一幕,解衣给女婴喂奶。近日,朋友圈一“喂奶”护士照走红,网友纷纷点赞:美丽的白衣天使,我们为你骄傲!
2016年12月1日,青大附院黄岛院区脊柱外科收治了一名特殊的女患者,患者刚生产完15天,却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综合征,双腿疼痛难忍,不能自行翻身,只好来住院治疗。出生才15天的孩子一直哭闹不停,而且哭得撕心裂肺。躺在病床上的妈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可因为病痛自顾不暇,加之进行了药物治疗,更无法给宝宝喂母乳。家人无计可施,喂奶粉宝宝也不喝。
还在哺乳期的脊柱外科护士孙玉环看到此情此景,毫不犹豫地把宝宝抱到怀里,给她喂起了母乳。小宝宝马上停止哭闹,像在妈妈怀里一样安静。护士们看到孩子安静下来,原本紧张焦躁的氛围马上变得安静祥和、温情脉脉。这一下午孙玉环护士给宝宝一共喂了两次奶,病人及家属对此深表感激。
孙玉环平时也是一位尽心尽力照顾患者的好护士,她的行为不仅体现了医护人员对待病人如同亲人般的爱心,更展现了他们骨子里的仁爱精神。
暖心的生日礼
报送单位:青岛市中心医院
春节来临前夕,在青岛市中心医院血液科的病房里,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生日会,身患血液病的茜茜在病房里度过了自己34岁的生日。伴随着手机里播放的生日快乐歌,医护人员像变魔法一样,拿出身着婚纱的芭比公主娃娃,来到了茜茜病床前。从小体弱多病,34岁的茜茜没有能像其他女孩一样写下同样的人生足迹,却收获了满满的爱和关怀。一家人面对疾病,不但乐观积极,还奉献出了自己的爱心,也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在中心医院血液科,茜茜已经是医生护士们的老朋友了。住院后由于反复发烧,茜茜的精神大不如以前。但她非要求回家不可。妈妈一再追问,她才道出实情:“过几天就要过生日了,我想回家过。”听到茜茜想回家,责任护士季春晓很诧异,茜茜从来都是配合治疗,为何却在紧要关头要回家呢?在得知茜茜想回家过生日的想法后,季春晓找到了护士长闫晓红,想给茜茜办一个生日会。其他护士一听都很想加入进来,于是有的负责买娃娃,有的负责买蛋糕,有的送头花给茜茜,有的负责放生日歌,一场特别的温暖满溢的生日礼就在病房里开起来了。
茜茜开心极了,幸福得像小公主,她说做梦也没想到会过这样一个美好的生日。有一天,茜茜很认真地对她妈妈说:“我一直有一个心愿,既然我的病这么难治,等将来我真的走了,你一定要将我的遗体捐献出去,做医学研究,帮助以后和我得同样病的人,也算是对帮助过我的好人的感恩。 ”
春节就要到了,血液科的医生护士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茜茜能够坚强地走下去。“茜茜父母都是普通退休工人,两人的退休金加起来每月也就5000元左右。茜茜5年治疗已经花费了60多万元,目前频繁的输血每月接近3万元。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好心人能够出一份爱心,帮助茜茜完成后面的治疗。”护士长闫晓红说。
中心医院血液科的医护人员不但给了病人专业的治疗,更给了他们温暖的爱,他们救护人的生命,也抚慰他们的心。
行医40载心中始终装着患者
报送单位: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国医堂二楼肺病科专家诊室内,精神矍铄、衣着干练的周兆山教授正耐心细致地为患者诊病。他是国家级名中医。每周一、四、六的上午是周兆山教授固定的坐诊时间,总会有许多患者在候诊区排队等待,他们信赖周兆山教授,信赖这位有着山东省中医药名家、全国第五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等荣誉称号的著名中医专家。从医几十年,周兆山教授也始终把病人当做是最好的老师,“能为病人治好病是行善积德的事情”,他孜孜不倦地温暖着每一位患者。
他是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周兆山)“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周兆山教授常说,医术、医德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医德是基础、前提,医者,要有仁者之心。
周兆山教授的门诊量非常大,一上午的门诊量在60人次左右,病人最多的时候门诊量达120人次以上。每次坐诊他都一早来,却经常是下午一点多才能吃上午饭。他有腰部疾病,他的座椅上总是放着一个腰垫,累了的时候靠一靠,来缓解腰部的不适。但面对患者时再苦再累他也从不表现出来,特别是得知有从外地赶来的病人,他总会推迟下班时间为患者诊病。患者家属称赞周兆山教授是一个“心中装着病人的好医生”。
一名患者曾将匾额上书“大医精诚”四字送给周兆山教授,赞誉他践行医生的职责,以仁爱之心为患者解除病痛。面对诸多荣誉,周兆山教授却说,自己就是一名医生,自己的职责就是为患者服务,救死扶伤也是一名医生肩负的神圣使命。
孕妇私家车中产子医院组团抢救
报送单位: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
2016年7月28日上午9时50分,一辆私家车开到了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大厅门外,车里传来撕裂心肺的喊叫声,声音震惊了医院内外,“医生,来不及了,孩子快要出来了!”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其实没有产科病房,这名家属当时开车送即将分娩的妻子去其他医院,半路上发现孩子马上临产,就冲进医院要求急救。医院门诊和急诊的医护人员闻讯紧急出动,和医院的安保人员一起,只用了两分钟的时间就在私家车后车厢里搭建了临时产房,抢救新生儿和产妇。
医院的保安员把围观的市民隔开,维持现场秩序,医护人员组成了两个专业的抢救团队,分别抢救新生儿和产妇。
参与抢救的安丰蔚此前做过10多年的助产士,她和妇产科门诊医生吕卫平打开私家车后车门,安丰蔚被吓了一跳,产妇已经把孩子完全分娩出来,新生儿侧躺在座椅上,身下全是血水,孩子始终没有呼吸,憋得脸色青紫,情况非常危险。经验丰富的安丰蔚立即将新生儿稍微倒提起来,先清理孩子的口腔和鼻腔,保持呼吸道通畅,随后轻拍孩子的背部和脚心,几秒钟后,孩子“哇”一声哭了出来,青紫色的小脸也变得红扑扑的了。急诊医护人员立即上前,为孩子切断脐带,并找来无菌床单把孩子包裹起来,防止孩子因为失温发生意外。吕卫平主任带领郑伟医生迅速检查产妇情况,发现产妇因为担心孩子,子宫收缩欠佳,开始出血。医生随后上前安慰产妇,帮助她迅速娩出胎盘,急诊医护人员为产妇进行止血,随后联系救护车,将已经平安的母子俩送往有产科和新生儿科的综合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患者家属几天后写来感谢信,报告母子平安,感谢医院及时相救。医院听到母子平安的好消息后非常欣慰,不仅因为救人于危难之中,更因为在危难之时医院各科迅速反应、通力协作展现出的良好职业素质而自豪。
[编辑:可可]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