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骨质疏松困扰老年人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发布的《2017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指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日益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已经成为中老年群体最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医疗花费高。医学专家及民众亟需提升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认知与早期诊断,积极应用药物治疗等多种干预手段,避免严重后果。
数据显示:全球每3秒钟有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且复发几率较高。除造成疼痛及伤残以外,骨质疏松性骨折也极大影响患者寿命。统计发现,长期卧床者的致死率可达20%、永久性致残率可达50%。
人体骨量在35岁左右达到最高峰;而35岁以后,成骨细胞减少,破骨细胞增加,尤其是男性超过50岁、女性绝经期以后,成骨细胞下降趋势更明显,骨密度及骨质量逐渐下降,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几率就大大增加。而民间常说的“人老矮三分”等现象其实就是由于骨质疏松导致的压缩性脊椎骨折,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哪些原因会加速或者导致骨质疏松呢?专家说,一是种族,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二是低体重;三是性激素低下;四是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五是体力活动缺乏;六是饮食中钙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人少);七是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 (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 。腰背疼痛、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身高缩短或者驼背、脊柱畸形、脆性骨折等都是骨质疏松疾病的明显信号,应当引起民众重视。 “女性绝经期以后,男性50岁以后,都应当注重每年体检中骨骼密度的检查,一旦发现骨量开始丢失应当及时咨询专业医师寻求帮助。 于波 张小青
[编辑:可可]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