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症月”,今年的主题是“记忆与爱同行”。近日,国际阿尔茨海默症协会发布的《2015年全球阿尔茨海默症报告》显示,到2050年,全球各地患阿尔茨海默症的人数,将从目前的4700万人增加两倍多,达到1.32亿人。仅2015年一年,就有约1000万该病症新增病例。
离家五十米,找不到自家门
80岁的王大爷,平日里喜欢下楼遛弯。但是,经常走着走着就找不到家了,站在原地脑子直犯糊涂,常常要向社区工作人员求助后才能回家。但其实,老人就在小区里,“离家也就五十米”;
63岁的张阿姨,经常到居委会“告状”。她总觉得自己不在家时,有人进入了家门,偷换了自家的锅。为此,她还在门锁上做了记号,想要“抓到这个人”;
……
这是市北区敦化路街道伊春路社区两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的日常生活。伊春路社区是我市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60岁以上老人有2400余名。社区书记梁瑛告诉记者,平日里,只觉得这些老年人是“老糊涂”了,现在才明白这些异常行为是阿尔茨海默症的表现。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也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基数最多的国家。据有关方面的估计,我国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近700万人,且在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中每年以5%-7%的速度在增长。
“根据相关数字估算,我市约有阿尔茨海默症患者5至6万,且发病率和发病人数逐年上升。”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郑占杰告诉记者,阿尔茨海默症分为三个阶段,持续时间大约在8至10年。早期患者近记忆力下降、计算能力下降、在陌生地方容易迷路,这个阶段大约有三至五年的时间。中期患者出现远记忆力下降、不认识家人、在熟悉地方迷路等。而到了晚期,则是言语及记忆力丧失,大小便失禁,需长年卧床,而这些又将引起褥疮、肺感染等致命并发症。
“常忘事、爱数钱等等这些‘老糊涂’现象,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症的前期症状。但有许多患者都是在发生了‘走失’等严重情况后,其家属才带来就医,耽误了治疗。”郑占杰说。
知晓率低,专业照护不足
“和老人儿女联系,他们大多不觉得这是一种病。在大家眼中,老人跌倒或是感冒才是病,但‘老糊涂’这样的病,儿女们只当是‘应该的’,‘没法弄’。”梁瑛告诉记者,就是因为这种“应该的”的想法,儿女们想不到领老人到医院治疗,甚至不会特别上门探望。
知晓率低、就诊率低是阿尔茨海默症不能得到早期介入治疗的原因之一。郑占杰告诉记者,阿尔茨海默症不同于其他病症,预防和早期介入是延缓症状的关键。早期介入的方式主要是康复手段,通过带动老人接受新鲜事物、多和老人说话、多做运动等方式,锻炼老人的动手、动嘴和动脑能力,让大脑多接受新鲜刺激,从而可以起到延缓症状的效果。然而,一旦忽略了早期症状,进入到中期,那么康复效果就会明显变差。
专业照护不足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对病情不了解,没有专业途径学习照护方式,许多患者家属不知道如何去护理老人。其实,除了引导老人进行动脑、动手等训练,家属还应进行生活方面的护理训练,比如在生活中,如何防止老年人出现意外,如何去除家中危险因素等。市养老协会副秘书长张善斌介绍,我市已出现锦云村老年公寓、城阳社区福利中心等专门收住失智老人的养老机构,不过,许多失智老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因此,照护这类群体的重担就落在了家属身上。
基于社区提升知晓度
据介绍,在日本、新加坡等地,已经探索了各自较为成功的基于社区的照护体系,甚至有的地区还建立了认知障碍友好型社区。在日本,认知障碍之友项目至今已发展了630万认知障碍之友志愿者;中国台湾则通过耆智之家项目为患者、家属和护理者提供联合性支持服务。
我市启动的中英(青岛)社区失智者照护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也是基于社区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支持服务。“我们希望通过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让整个社会认知和关爱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消除患者的耻感。”国际老年精神病学学会秘书长王华丽说。
了解是及时诊断治疗的前提,而社区是面向每一个居民进行宣传的最好窗口。梁瑛告诉记者,作为试点社区负责人,在接受了阿尔茨海默症早期识别和照护服务培训后,她将依托社区各楼长,将所学知识普及下去。楼长可以及时发现和初步识别出身边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再为其对接医院等资源,让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治疗。
基于社区的照护体系,还将培训一批家庭照护者。通过专业医生,在社区开展老年痴呆基础知识与患者管理、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如何应对问题行为、开展有意义的活动、生活照护与营养、为照护者提供支持等课程,让家属得到专业的培训,从而有的放矢地照顾患者。
郑占杰在常年的接诊中发现,很多照顾患者的家属表现出强烈的抑郁、焦虑症状。郑占杰因此提出,下一步,社区还应当建立或利用已有的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提供社区“喘息式”照护服务,让常年压力大、身体疲惫的家属得以“喘息”。同时,建立志愿者队伍,进行经常性陪伴,也是帮助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延缓症状、为家属分忧的方式。
[编辑:云彩]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