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市卫计委:借“催泪红包”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2016-02-24 09:37:42
来源:青岛早报
责任编辑:光影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刘文俭:

“催泪红包”让大家懂得换位思考

“除夕,在每个家庭团圆的时刻,医护人员却在坚守岗位,特殊时间、地点,激发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崇敬,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伟大,她给医护人员送红包是发自内心的。”刘文俭告诉记者,医护人员在拿到这个红包后,积极想办法还回去,体现了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这一送一还,把双方彼此的尊重和理解表达出来,医患关系融洽,需要双方换位思考。”

刘文俭说,作为医疗主管部门,应该敞开大门,让患者走进医院,看到医护人员的辛苦、医院为提高技术和服务而做的努力。作为患者来讲,应该理解医护人员,治病救人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他们不可能拿患者的健康当儿戏。刘文俭认为,其实“催泪红包”式的医患关系,对各个行业都有所启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通过沟通,让市民感受到温暖和友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城市发展,传递社会正能量。青岛有“微尘”,这是种向善的精神,“催泪红包”是这种向善精神的延续。“这组报道,让我很感动。”刘文俭说。

\

市社科院社会所副研究员郑国:

排队的患者千万不要急

青岛早报“催泪红包”的连续报道,让很多人看到了正能量和感动,市社科院社会所副研究员郑国感动之余,觉得这也开启了一个客观评价医患关系的窗口。“医护人员的生存状态不容忽视。”郑国说,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付出应该尊重。

“过去,我们看到的是患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抱怨,比如看病难、看病贵。但大家很少从医护人员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市民在排队看病时,只考虑到自己等候很着急,但很少考虑到,此刻医护人员也在紧张忙碌着,他们可能为了让患者能够及时看好病,甚至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被挤没了。”郑国说,他期待每个医院都能有优质的服务,让患者满意,得到患者的认可;期待在医院里,每天都能有类似“催泪红包”式的感人故事发生。

\

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周海波:

“催泪红包”以情动人

“青岛早报‘催泪红包’传递了正能量,通过这个事件的报道,让大家懂得去反思,过去我们对待医护人员是否有过粗鲁的做法?是否为这样的事情脸红了呢?”周海波告诉记者,“催泪红包”以情动人,能够打动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

周海波说,医护人员从事特殊的行业,需要24小时在岗,他们也是个服务窗口,每天面对着不同的患者。

“据我了解,就医的时候,个别患者因为病情的原因,难免有言辞不当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医护人员还是很有耐心的,他们一个善意的笑容,也许就能把小矛盾化解。”周海波说,医者仁心,患者也该对医护人员多一些爱。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