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位费每天百元起
函谷关路上的一栋楼是首批开放医养结合的楼座之一,记者看到,这栋建筑虽然不靠海,但环境非常幽静,一楼设置了护士室和康复训练室。随后记者来到函谷关路5号,只见地上、所有的木质楼梯都铺着地毯。记者走进一家家庭式的房屋内,发现这里卧室、客厅、衣帽间、洗手间等一应俱全,可以随时拎包入住。
黄海波说,价格方面,现在最低的床位费是每天100元,其余的收费根据选择的服务来收取。位置更好的,看海的房间等,费用要更高。记者也了解到,如果在此居住的老人生病,可直接办理入院手续,避免转院的奔波。由于青岛疗养院是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可以享受医保报销政策,减轻经济负担。
■福利
医养结合、长护保险,养老不愁
市南区对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亮点频出。早在2012年,青岛市在市南区试点实施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符合条件的市民可以住进实行“医养结合”的老年公寓,除了有护工悉心照料,日常的医疗费用还能报销。
过去“医院养不了老,养老院就不了医”,住医院还是养老院,成为很多失能老人的两难选择。自从青岛市在全国率先推出了覆盖城乡的医养结合政策,惠及全市四万多失能老人,不管是选择居家还是机构养老,失能老人都可以享受到医疗服务。
失能老人的各项支出中,护理费是大头,青岛市通过推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对失能老人接受医疗护理的费用予以报销80% 到90%,护理机构还可以按床位享受每天50元到170元的补贴。
为了解决资金难题,青岛市探索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通过调整医保基金支出结构,从医保基金中划转出8亿多元建立护理保险基金,这些钱如果用来住医院,只能购买112万个床日的医疗护理服务,而用在医养结合的护理保障服务上,则可以购买1500多万个床日的护理服务,服务人数增加了14倍,大大提高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政策
吸引社会力量,加大经费扶持
记者从市南区了解到,针对市南区养老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分布不合理等现状,市南区加大政策引导和经费扶持力度,积极推动机构养老的健康发展。
同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对新增床位并投入运营的养老机构,在享受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按照每张床位4000元标准,给予建设补助;对于当年装修改造、更新设备、完善消防设施并投入使用的养老机构,给予投资额30%、最多不超过50万元的补助。对采取社会化运营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每年再按三级、二级、一级分别扶持3万元、5万元、8万元。鼓励社工机构等社会组织在医疗康复、心理慰藉、日托服务、临终关怀、配餐服务、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并按为每名老人提供专业服务满720小时(1个年度)给予2000元的补助。[编辑:光影]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