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多种类型的医疗服务机构进入岛城,市民的就医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凭借着专业突出、服务周到,不少非公立医疗机构脱颖而出,开始分流部分公立医院的服务群体。昨天上午,青岛市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正式成立,旨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我市社会办医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向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非公医院发展势头迅猛
记者从协会成立仪式上了解到,到2014年底,青岛市共有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3121家,占医疗机构总数的39.71%,比2010年增长16.94%;床位7339张,占总床位数的15.59%,比2010年增长95.19%;总诊疗人次1273.01万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25.24%,比2010年增长157.49%。这些数字,直观地体现了青岛非公医疗机构的迅速发展。
“大部分城市非公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在总体中的比重能达到20%左右,青岛要超出25%,但是青岛缺少一些本土的全国知名非公医疗机构。非公医疗机构在本地的服务不断壮大,很多已经满足不了需求,急需扩大规模。”青岛市非公医疗机构协会会长、青岛开泰耳鼻喉头颈外科医院院长徐欣说。
据徐欣介绍,目前龙田金秋妇产医院、城阳古镇正骨医院、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等的二期项目都已在建设中,青岛开泰耳鼻喉头颈外科医院的二期也将于今年年底启动,项目位于辽阳东路,计划增加床位300张。而此前,青岛开泰耳鼻喉头颈外科医院的床位仅有20多张,为了提高床位利用率,还开展了日间手术。市卫计委副主任薄涛也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市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争取社会力量独立举办的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持续增长,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搭建公立医院交流平台
过去提起非公医院和公立医院,更多的是一种医疗资源的扶持。而现在,很多非公医疗机构因为专业突出,在很多领域与公立医院进行了合作,这也是青岛非公医疗机构的重要特点。今年6月份,青岛市中心医疗集团与思达心脏医院签订合作协议书,建立医联体,这也是我市首家公立医院与非公医院建立医联体。市中心医院表示将在心脏病的内外科诊疗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非公医疗机构包括两类,除了民办的医院,还有社区的一些个人诊所等,虽然数量大,但是个体的规模都比较小,青岛的非公医院还是以专科医院为主。”徐欣说。青岛市非公医疗机构协会成立后,将建立非公立医疗机构间的联动协作发展平台。通过设立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法律咨询委员会、质量评价委员会等机构提高管理和专业化水平,做到资源共享。同时还将搭建与政府及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平台和对外合作交流平台。此外,协会还将搭建非公立医疗机构与青岛市公立医疗机构之间及其他学术团体的互通、协作和交流平台,让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专家加入到相关学会、协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委员会、评审评定委员会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术及行业地位和话语权。(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马晓婷)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