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经常呼吸困难、喘憋难受,唯有开胸肺减容才能减轻他们的痛苦。但不少病人年龄都比较大,开胸风险大、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慢,而且住院时间长、死亡率高。
有什么方法能不开胸又帮助他们肺减容吗?近年来,许多学者在不断探索新的、创伤小的肺减容方法。据了解,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呼吸内科陈正贤教授团队,利用支气管镜,进行单向活瓣肺减容术,治疗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良好。
慢阻肺:40岁以上人群8.2%“中招”
今年72岁的张伯,是典型的老烟枪,有40多年的重度吸烟史。患慢阻肺20多年来,已经发展为极重度慢阻肺,伴有自发性气胸5次,经历了多次胸腔闭式引流手术。
长年喘憋、呼吸困难,反复肺部感染,让张伯近20年来基本上与医院为伴,长期住院治疗,日渐衰竭。
前阵子,张伯再次呼吸困难,检查发现左肺破裂,大面积气胸,当时的就诊医院先后进行了3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终于缓解了症状,但没能改善病情。张伯随即转入中山六院,入院后进一步检查发现,张伯存在Ⅱ型呼吸衰竭,肺功能为严重的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残气量是正常人的三倍以上,属于极其严重的肺气肿。
中山六院呼吸内科主任陈正贤介绍说,慢阻肺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特点是进行性肺功能丧失,且肺功能损害不可逆,出现明显症状时大多数患者肺功能已受损,几年的时间就可以造成劳动力丧失甚至致残致死。张伯就是典型的进行性肺功能丧失。
据预测,至2020年,慢阻肺将位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全球死亡原因的第3位。我国对7个地区20245名成年人进行调查,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高达8.2%。
中重度慢阻肺可以采用微创肺减容
陈正贤教授对张伯进行了细心的评价后发现,张伯的肺气肿分布严重不均,以右肺下叶肺气肿最为严重,并合并肺大疱,占据了胸腔的大部,几乎没有功能。张伯气道阻塞严重,为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伴有Ⅱ型呼吸衰竭,唯有肺减容才能改善他的病情。
但肺减容手术要开胸,还要全身麻醉,张伯要经历这样的手术风险极大,死亡率也比较高。经沟通,陈正贤教授最后决定对张伯进行创伤较小的经支气管镜单向活瓣肺减容术,有助于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当天,陈正贤教授成功为张伯的右下肺叶置入了两个EBV单向减容活瓣。术后,张伯右上肺呼吸音显著增强,第二天右下肺呼吸音也明显增强,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第二天,张伯就可以下床走动了,5天后进行呼吸锻炼,病情大为缓解。张伯笑称,自己由一个生活难以自理、整天与病床为伴的“残疾人”变成了行走自如的“健康人”。
经支气管镜单向活瓣肺减容术( BLVR),是一种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新技术,放置在支气管内的活瓣,允许分泌物和气体从活瓣远端肺组织排出,但阻止气体进入活瓣远端肺组织,从而使靶肺组织逐渐萎陷、不张,达到减容的目的。
目前,多项临床试验、中山六院呼吸内科大量病例的治疗效果显示,BLVR治疗非均质性肺气肿可获得明显疗效,但该项技术被用于巨大肺大疱、难治性复发性气胸以及其他疾病的治疗还在探索过程中。相对于外科肺减容手术,该项技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显著。
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大有可为
据陈正贤教授介绍,2002年至今,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应用已有十余年历史。经过不断改进与完善,目前在全球已治疗了近5000例患者。
2010年,这个技术被正式引进中国。近两年,陈正贤教授领导团队开始应用该项技术开展治疗,目前已完成多例重症肺气肿、巨大肺大疱患者的单向活瓣治疗。术后观察患者发现,病变的肺叶体积减小,有功能的肺叶体积增加,改善了双侧肺通气,活动耐力得到改善。而且至今未出现一例严重并发症,疗效和安全性都较为可靠。
随着操作技术的成熟和经验的积累,经支气管镜单向活瓣肺减容术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更多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不过,陈正贤提醒,目前中重度慢阻肺、非均质性的肺气肿、没有急性重症肺部感染、能够耐受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才可以使用这一手术。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