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即墨民营企业打破国际垄断 上百款“特种车”驰骋全球

原标题:上百款“特种车”驰骋全球

在即墨区金口镇,一家成立仅十余年的民营企业,凭借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和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快速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不仅填补了国内专用车领域多项技术空白,更以“中国智造”打破国际垄断,成为全球混凝土泵车和高空作业车领域的领跑者,它就是仅用10年就完成蜕变的青岛九合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如今,该企业产品线覆盖混凝土泵车、云梯车、高空作业车等八大类上百种型号,拥有300余项国家专利,年产值突破8亿元,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追随者”到“引领者”

2011年,九合重工以35人的初创团队起步。彼时,国内小型泵车领域长期被外资品牌垄断,农村及城镇建设市场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九合重工抓住机遇,集中资源研发小型泵车,通过优化车身重量、尺寸和性价比,推出适用于狭窄道路的20吨以下小型泵车,迅速打开市场。短短两年,其小型泵车销量跃居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超50%,一举打破外资品牌垄断。在细分领域站稳脚跟后,九合重工又开始向高端化、大型化迈进。从21米到70米,再到即将投产的80米泵车,每一次臂架高度的突破都伴随着技术难度的几何级增长。“一寸高一寸难,产品的每一次迭代升级都涉及臂架系统、液压控制、底盘承载等多重挑战。”

从“追随者”到“引领者”,九合重工仅用10年就完成蜕变。该公司总经理杨世法介绍,以70米泵车为例,突破传统产品300度旋转限制,首创带挡启动功能,减少怠速能耗。该车型不仅成为国内可合法上路的最长泵车,更入选《2021年度山东精品装备名录》。

从“制造”向“智造”升级

在专用车领域,高空作业车和云梯车曾长期依赖进口。2020年前,国内28米以上高空作业车全部需要海外采购。九合重工于2019年立项研发,仅用三年时间便实现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2022年3月,国内首台38米高空作业车下线;4月,45米车型问世,突破狭小空间360°无限回转技术瓶颈;目前,70米车型已进入研发阶段,预计明年95米车型将刷新全球纪录。“我们的高空作业车不仅替代进口,更以智能化电控系统提升作业效率。”杨世法表示。

云梯车领域同样成绩斐然。通过自主研发,九合重工突破韩国企业技术壁垒,实现32米至65米全系列覆盖,成为国内首家掌握云梯车核心技术的企业。其产品凭借稳定性强、故障率低的优势,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并出口东南亚、欧洲等地。

支撑技术突破的是九合重工对研发的持续投入。企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7%用于科技攻关,组建80余人的研发团队,建成2个国内研发中心和7.65万平方米智造产业园。通过轻量化设计、智能故障诊断、国六排放标准提前适配等创新,九合重工不仅引领行业技术标准,更推动中国专用车从“制造”向“智造”升级。

融入汽车城“强链”蓝图

作为青岛市汽车产业的重要一环,九合重工的发展与地方战略同频共振。依托一汽解放、奇瑞等整车项目,聚集400余家产业链企业,即墨汽车产业逐步绘就了延链、补链、强链的蓝图。九合重工机械产业园的竣工,是这一蓝图绘就关键的一笔。该园区投资6.8亿元,整合原有两个工厂,引入自动化焊接机器人、智能装配线等设备,产能提升30%,成本降低15%。未来,园区将专注于80米泵车、75米高空作业车等高端产品量产,助力青岛专用车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政府‘强链’工程为企业提供巨大机遇。”杨世法表示,即墨区通过政策扶持、产业链招商、基础设施配套等举措,为企业技术攻关和产能扩张注入动力。2025年,九合重工计划新增专利50项,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8%,并加快布局海外市场,推动“中国造”专用车走向世界。

“中国专用车行业正迎来黄金期,九合重工要成为技术标准的制定者,而非追随者。”杨世法信心满怀。从即墨出发,这家“小巨人”正以创新为翼,在全球舞台上书写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新篇章。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赵晓珊]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3/04 08:33
· 来源 ·
青岛早报
· 责编 ·
赵晓珊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