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聚焦海洋特色 2025年青岛蓝谷将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引

原标题:青岛蓝谷:构建“海洋科学城”新图景

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上聚力攻坚求实效。增强海洋科创优势,释放蓝色引擎强劲动能,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新时期、新任务,作为青岛向海图强的重要阵地,青岛蓝谷的海洋经济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从海洋科创高地,到海洋产业破题起势,再到海洋经济全面发展。成立以来,青岛蓝谷肩负经略海洋的使命,一路爬坡过坎,加速从“蔚蓝”走向“深蓝”——汇聚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等50余家“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布局“3+2”产业体系和四大千亩产业园,海洋产业集聚成势。

站在新起点上,蓝谷将如何进一步集聚平台资源优势,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近期举行的2025年重点项目推进落实专题会议上,蓝谷明确提出,今年将把主线任务放在项目上,高质量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更好发挥“双核”引领作用,加速构建“海洋科学城”建设新图景。

科创策源打造蓝色引擎

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科技是关键的“金钥匙”。今年青岛要“持续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其中,加快国家深海基因库等三大国家平台建设,实施30项涉海关键技术攻关,推动驻青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强化产业应用研究等重要部署,都与蓝谷发展密切相关。

作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策源地,海洋科研逐渐成为蓝谷的“王牌”优势。在高端创新平台集聚优势下,山东大学微生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组数据库”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呈“井喷”之势。

建设引领性现代海洋城市的纵深推进,对地区科技引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科创成果转化指明了新方向,标志着蓝谷不仅要充分发挥科创策源引领力,更要创新打法,加速将科研优势转化成产业胜势。

蓝谷抢先布局,通过落实“十个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推动“海燕”滑翔机入选全市十大专业产业化优秀案例,武汉理工青岛研究院落地飞秒激光项目解决切割领域关键问题,山东省首台套水下洗网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川大青岛研究院孵化的川青院新材料公司累计产值超2亿元……科技成果的高质高效转化进一步凸显了青岛蓝谷重大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了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青岛蓝谷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即墨区委副书记杜乐江表示,今年将重点做好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实施的服务保障工作,推动项目具备落地条件。同时,落实好与山东大学、青岛海洋科技中心、国实科技集团等工作专班机制,加快山东大学(青岛)学生创业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等规划建设,跟踪推动一批成熟成果和关联产业项目落地,承接产业溢出。

产业聚变彰显海洋特色

经略海洋,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其中,点名“推动‘国信’‘深蓝’系列养殖装备投入运营”,为蓝谷重点产业发展定下了时间表。

事实上,作为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科技产业集聚区,蓝谷产业发展路径十分清晰。其立足科创优势,抢先布局,确定了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3个新兴产业,海洋文旅、涉海总部经济2个特色产业的“3+2”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布局了海洋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能源4个千亩产业园,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要彰显特色,更要塑强优势产业。近年来,蓝谷持续加码特色优势产业,抢占新风口,探索产业布局新路径。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海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青岛蓝谷管理局共同打造的海尔新能源产业互联网生态园,将通过共建集“研、产、供、销、展”于一体的综合园区,展现新能源技术的丰富应用场景,助力绿色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园区建成后将成为海尔新能源板块的总部基地,力争三年内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目前,海尔新能源智慧能源控制器项目已完成主体封顶,项目建设正在高速推进。

与此同时,青岛大小管岛20MW海洋能源融合发展试验示范项目也将于今年开工建设,规划在大小管岛之间的海域安装一套山东中能华源海上风电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VH型5.95MW浮式海上风电机组进行试验示范,打造新能源产业的新标杆。

海洋高端装备产业也在持续发力。在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开启我国深远海养殖新纪元的基础上,“国信2号”接续上马,对工船总体设计、功能区划、新能源利用等进行了160余项优化升级改进,积极打造养殖工船2.0版,以规模效应实现深远海养殖智能装备系列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目前,“国信2-1号”已顺利出坞,“国信2-2号”即将出坞,两船预计今年上半年交付,届时将实现3艘养殖工船同时运营,年产鱼1万吨。

聚焦特色优势产业,编制产业链全景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明确产业发展主攻领域和精准招商图谱,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青岛蓝谷的产业路线图越发清晰。

将发力点放在项目上

项目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亦是青岛蓝谷今年工作的“重头戏”。今年青岛市积极推进的总投资2400亿元、170个海洋重点项目中,蓝谷涉及重点项目13个,包括蛟龙号关键作业能力提升及科学应用、深海三大国家平台、国家海洋专项地质样品库建设项目、青岛美谷生物科技项目、鳌山湾海洋文旅项目、青岛海上综合试验场(一期)等。

“我们将千方百计促项目、扩投资,重点推进35个重点产业类项目建设。”杜乐江表示,要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落实领导干部包联重点项目工作机制,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重点民生和基础配套建设,服务保障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实施,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成效,推动蓝谷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在保障项目建设基础上,蓝谷还将全力以赴拼招商、促落地,在提升项目招引实效上下足功夫。据悉,蓝谷将强化招商引资主动性,发挥山东大学等龙头科研单位院所作用,加快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把大项目、龙头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盯紧央企、国企投资类项目,同时聚焦“四新经济”,用好产业园区、孵化载体,加大对初创型、高成长性科技项目的引进力度,服务好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向海而兴,潮起蓝谷。青岛蓝谷正以项目为笔、以创新为墨,奋力书写新时代海洋强国新答卷。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窦衍凤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戴慧慧]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2/23 08:40
· 来源 ·
青岛日报
· 责编 ·
戴慧慧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