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持续增强开放示范引领作用
青岛自贸片区站稳“自贸第一梯队”
1个月前的4月24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专利转移转化联盟”在青岛成立,首批《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供需清单》发布。目前,联盟已招募成员超过80家,初步搭建起“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产业(投融资本)+服务机构”的综合平台联盟机制,力促让更多专利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
这是青岛自贸片区联合济南、烟台片区,在山东自贸区知识产权合作上的新行动,将为山东自贸区专利成果的本地转化和异地转化起到良好推动作用。无论是在山东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之间,还是放大到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全国,青岛自贸片区在改革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2019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全部位于西海岸新区,在三个片区中面积最大、试点任务最多。“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批复设立近五年来,青岛自贸片区叠加综合保税区、中德生态园等开放平台功能,改革创新硕果累累,产业发展节节攀升,稳居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一梯队。
改革创新,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灵魂和使命。获批设立以来,青岛自贸片区全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持续增强开放示范引领作用。片区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302项,27项获全国推广。其中,“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获国务院自贸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航运企业集成化审批服务新模式和企业登记业务“智能表单”新模式等两项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52项获全省复制推广。
率先打造口岸恒温查验新模式,查验作业效率整体提升50%;创新优化入境交通工具“无接触式智能卫生检疫”新模式,每年可为企业节约费用4.62亿元;创新实施验估单证一次性告知改革,整体压缩大宗资源性商品验估作业时限约50%;率先打造绿色干散货智慧码头,货物汽车提货由1小时减至15分钟以内……仅2023年,青岛自贸片区就推出制度创新成果87项,其中国务院、国家部委推广5项,27项获省级认可。
这些创新措施带来了更多活力,片区新增经营主体、纳税主体分别达到成立前的1.7倍、1.6倍。市场活力迸发,带来的是经济发展潜力的不断释放。获批以来,青岛自贸片区实现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速21.1%,占全市比重提高到2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44%;新引进伊藤忠、欧力士等世界500强境内外投资项目72个、过亿美元境外投资企业38家。片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7%,培育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79个、高新技术企业181家、专精特新企业216家。累计新增就业12.7万人,引聚本科及以上人才3.04万人,其中,硕士、博士人才4900人,各类国际人才超2000人,青岛自贸片区成为众多年轻人才的就业创业乐土。
产业发展是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的“试金石”。青岛自贸片区优先发展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全力打造国际航运枢纽、东部沿海创新中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跨境贸易提质增效。青岛自贸片区探索数字赋能贸易发展新路径,业内首个大宗商品数字仓库平台建成运营,带动超10万平方米仓库数字化升级。“隆众·青岛自贸大宗商品指数”发布,落地延长石油青岛贸易、中石油华北等国内外500强企业投资总部类项目7个,预计新增销售额超过300亿元。易货贸易首单突破,率先在全国发布《国际易货师职业标准》团体标准。离岸贸易额突破110亿美元,同比增长50%,占全省比重约90%。
集成电路聚链成园。片区搭建“招商、融资、建设、服务”四大平台,链主项目增产扩能,链条项目加速集聚。总投资4000万美元的代傲电控板基地、总投资10亿元的高端功率芯片(IPM)项目一期投产,总投资50亿元的擎方光掩膜版项目建成并进入全国前三。截至目前,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已集聚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项目30个,总投资近2000亿元,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模组、平台、基金等全产业领域。
青岛自贸片区还发力基因科技产业,着力打造基因科技产业高地。推出基因测序行业首个全自动化实验平台,时空基因谷加快建设,国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BG136”进入临床试验……目前,青岛自贸片区已集聚百迈客、华大基因、清原生物等行业领军企业,正在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基因科技新平台。
2024年是山东自贸试验区获批五周年。青岛自贸片区正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改革开放打头阵,经济发展当先锋,全力构建大开放格局、大产业园区、大创新载体、大辐射中心、大口岸模式、大服务体系,加快打造更高能级开放平台,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中贡献自贸新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秦璐]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