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还是那个码头,已新动能满满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是人们对传统干散货码头的认知。而今,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这个刻板印象正在被改变。
走进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分公司,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藏着码头中枢——自动化控制中心。前不久,这里完成了全国首创的门机自动化“一人双控”新模式应用,工人再也不用爬上30多米高的门机手动操作,只需要坐在控制中心,一人同时远程控制两台门机,看看监控、点点鼠标就可完成铁矿石装卸。
被改变的还有运输矿石的皮带流程,通过“电子眼”、AI智能分析系统、声音分析系统、电子测温等手段,线上监控取代现场巡检,彻底实现人机分离、消除安全风险,原先200人昼夜巡视维护65公里长作业现场的场景成为历史。
青岛港是铁矿石、煤炭、原油等大宗商品进口枢纽,全国每进口9吨铁矿石,就有1吨从青岛港上岸。对于对标世界一流的青岛港而言,智慧绿色不是新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单兵突进”,改造升级矿石、纸浆、粮食“大进大出”的传统码头亦是重要方向。以建成30多年的前港分公司矿石码头为例,作业流程复杂、安全风险高、劳动强度大,是智慧绿色港口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我们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在生产不断、流程不停的情况下不断改进优化,探索出一条传统干散货码头改造升级之路,将工人从‘脏苦累险’的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由‘蓝领’变成‘白领’。”山东港口青岛港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建设项目带头人、前港分公司安全环保科技部副经理赵伟丽说。
装上“智慧大脑”、注入“绿色基因”,一座老码头就此激活新动能。据统计,实施一系列改造升级以来,青岛港前港分公司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平均作业效率提升20%,平均能耗降低10%,人员配置压减15%,直接减少货物搬倒150万吨以上、柴油消耗近8万升,减少210多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可实现节支增效6000余万元。
近期,由青岛港和大连海事大学合作的《典型场景干散货装卸全过程智能作业系统示范验证》课题获得科技部立项,将以青岛董家口和前港的典型干散货作业场景进行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实现调度控制、智能运维、无人清舱的综合一体化集成与落地应用,推动能源开采型城市转型和北方大型干散货港口数字化转型,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交通强国建设。
“我们将把成果向其他港口复制推广,为中国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发展贡献‘青岛港方案’。”赵伟丽表示。
打造国际一流的干散货“数智码头”只是青岛港实施的一系列“智慧绿色革命”之一。
如今,青岛港处处可以看到新变化、新成效——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投产运营,完成“泛在感知”国家项目研发任务,“云港通”2.0港口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发布,获评全国首个智慧绿色“双五星”港口,省际客滚、40万吨矿石船舶等实现常态化岸电应用,风光互补一体化发电示范项目建成……此外,青岛港今年还将启动前湾港区加氢站二期扩能、甲醇燃料船舶加注、岸电智能管理系统、LNG冷能发电核心技术研发等一批项目,减少港口生产的碳足迹,打造生态优先的零碳港口典范。
在吞吐量进位争先的同时,青岛港近年来的碳排放强度不增反减,结出智慧绿色港口建设的累累硕果。2023年数据显示:青岛港清洁能源占比已达66%,已建、在建光伏项目面积10万平方米,年发电能力1000万度。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戴慧慧]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