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工业互联7年:制造周期缩短30%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孙 欣
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是青岛最早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也是中集集团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排头兵。全力建设的智能制造工厂令制造周期缩短30%、现场在制率下降50%、利润率提升近5个百分点。实践7年,众多“光环”笼罩,关键指标大幅改善,在很多人眼中,这家企业绝对算得上成功。
但当你走进这家企业,听工作人员亲身讲述,他们会告诉你,“一切才刚刚开始”。
“持续改善,永无止境”这是印在企业车间调度室墙上的一句话,也是所有参与工业互联网项目的员工奉行的“工作指南”。在青岛中集看来,进行工业互联网改造,企业永远在路上。基础网络、自动化设备、生产系统、财务系统,这些都只是起点。如何让这些基础设施更好“为我所用”,实现转型升级,则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更“高深”的学问,不仅涉及技术问题,更涉及管理思想。
对即将踏上工业互联网之路的企业,谨记这一点能少走不少弯路。工业互联网是网络、平台,但更是一种理念。企业拥抱工业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只是表象,管理思想的升级和变革才是精髓。
青岛中集也正因为深谙这一点,工业互联网之路才走得坚实。
读懂一幅手绘墙体“涂鸦”
在企业车间,有一幅手绘墙体“涂鸦”。只要看了这面墙,这家企业的故事就读懂了一半。
涂鸦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左侧是物联网、ERP、MES等各种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右侧是节能、环保、品质、标准化作业等工厂运行要求,二者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数字化精益制造。“精益制造是我们的‘2025目标’,也是我们工业互联网的灵魂。”带领参观的工作人员这样介绍。
精益制造,一种起源于丰田的管理思想,简单说就是企业降本增效。对青岛中集这样的集装箱制造企业来说,针对应用场景的新模式、新业态创新需要突破的障碍仍较多,企业内部的技术和工艺创新,生产及管理成本控制则成为转型升级的率先突破点。
清晰的顶层设计是青岛中集能取得较好成果的重要前提。很多人都说,工业互联网是“一把手”工程,不仅因为搞工业互联网需要大量资金、人力,更因为它还触及企业最深层次的东西,如管理理念、战略方向。
“搞工业互联网也好,智能制造也罢,都是工具和手段。大家都知道信息流、物料流打通,大量数据被抓取,但更关键的是,这些东西要怎么用。”青岛中集企业管理部副经理耿峰说。
工业不同于商业,即使看似最简单的生产制造流程,背后都有独特的工业机理。物料该如何计划、订单该如何排产、工序先后如何安排、生产节拍如何控制,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环节都是个性化的。只有企业用清晰的管理思路和需求为牵引,工业互联网改造才能避免“水土不服”。
青岛中集计划副主任李勇对此就有很深感触。2014年前后,企业一期项目正式启动,搭建生产环节的神经中枢系统MES。生产系统上线不像办公软件,装上就能用。“所有生产相关的内容都要信息化、透明化,比如操作规程、指南,这些必须由企业内部人员来完成。”李勇说,“这些都需要我一条一条理顺,写下来,导入系统。”
但更重要的还是生产上的个性化痛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李勇逐渐明白,虽然请来的这些软件企业和专家都有很多经验,但要将这些经验落地,还是要依靠企业内部人员。“比如,我们要降低库存,专家会告诉我们通常应用的几种方法,但是究竟要哪种方法,需要我们自己来决定。当时,我们希望实现车间物料的日清日结,所以才能迅速找出最适合的方法。”李勇说。正是因为供需精准匹配,一期项目完成后,物料库存降低了50%。
“作业+改善”永远在路上
目前,青岛中集工业互联网改造已进行到第三期。第一期完成生产端的MES系统搭建,第二期升级管理端的财务和资源管理系统ERP、全面推进厂内物物互联的物联网,并初步将MES与ERP打通,探索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运营管理升级;第三期全面构建“业财一体化”生产模式。
如此划分只是便于项目管理和区分。事实上,在工业互联网改造这件事上,一旦启动,就没有终点。不论在生产端还是管理端,企业的管理思想用软件固化、提升,运行中新问题、新需求、新理念出现,再反馈到软件和系统中,如此不断升级迭代。用企业工作人员的话说,“作业+改善”永远在路上。
在青岛中集,自2015年开始,每周四下午都会固定召开联席例会,目的就是不断推进工业互联网项目的持续改善,真正实现数字大脑指挥下的“业财一体化”生产模式。不仅信息化人员参会,销售、采购、计划、生产、仓储、质量,只要与当周沟通事项相关的部门,都要派出直接相关负责人参会。大家共同讨论一周来出现的问题,哪里有堵点、哪里有信息孤岛,找出解决方法。落地的每一项举措,最后都会固化到企业的信息系统中。
最近,李勇就与销售人员一同解决了一个订单排产方面的问题。大概几周前,车间开始频繁出现“插单”问题,原本已经排好的订单生产计划,总是被新订单打乱,连锁影响物料准备等各环节。
问题的出现,与近期销售人员加大力度拓展新客户、新订单有关。经过一起梳理整个从接单到排产的流程,大家发现提升销售端和计划端信息对称程度,将排产系统进一步精细化,不仅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还能将整个生产制造周期再缩短一天。“方案已经用软件程序固化下来,目前运行良好。”李勇介绍。
在李勇看来,这种定期沟通机制在企业推行工业互联网过程中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企业上层要求与基层员工实践之间不匹配的“两张皮”问题。该有的系统都有了,不代表最后能拉动企业效率提升。用他的话说,“大家都在做正确的事,但结果未必正确。”搞工业互联网7年,李勇认为这是一件苦差事,因为他不仅在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工作。
推进工业互联网,人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人的观念和意识逐步提升,人员的管理方式也将发生变化。尤其是针对一线产业工人,90后、甚至00后已开始担当主力军,用好工业互联网工具,变革管理方式,才能更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工业互联网不会带来想象中的那种黑灯无人工厂。尤其在国内,企业面临的问题更多是如何将工业互联网与劳动力问题融合好。”耿峰说。
今年,青岛中集就将开始探索升级劳动力管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已经能将每个一线工人的工作状态透明化展现出来,工作节拍、每天工作完成量、操作是否规范、技能水平高低这些都一目了然,甚至当一天工作结束,系统能实时告知工人当天的工作收入。这与过去传统人员管理截然不同。有了这些,企业用工就能更加灵活,工人也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岗位。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芃芃]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