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优化营商环境 市场准入门槛降到“脚脖子”
市场主体的活跃度,事关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前景,而改革,是激发动力活力的源头。
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指出,“放管服”改革,是关系一个地方发展活力的大问题。要加快推进立改废释,通过制度创新,把该放的权力放出去放下去,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提高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效能。
2017年2月,青岛发布《“十三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这是全国同类城市首个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规划。9月,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同时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培育发展市场主体工作领导小组,形成21个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纵横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动的工作局面。
刀刃向内,主动放权,青岛以商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放管服”模式,改革资源向新旧动能转换聚集,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审视之下,一个全新的商事格局呼之欲出。
当减尽减,“降门槛”进入提速期
登记注册,是一个企业生命周期的起点,其门槛高低,直接影响着商事主体投资创业的热度。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将企业登记注册的时间、程序、成本和最低实缴资本作为衡量“开办企业便利度”的标准,在这四个维度上,青岛已走在了全国前列。
当减尽减。自2014年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开启以来,青岛多项改革率先走在前列,近两年更是进入“提速期”——
2017年3月,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对未开业或无债权债务的企业实施简易注销登记,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同月,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模式改革,当场申报,“立等可取”,登记时限压缩70%以上。
2017年9月,在此前“五证合一”的基础上,将涉及16个部门的20个涉企证照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实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在后续发布的第二批“多证合一”涉企证照事项中再次纳入22个事项,由此前的“20证合一”扩展至“42证合一”,企业“多证”办理时间由39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
2018年1月,青岛高新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海岸新区正式启动“证照分离”改革,涉及103项行政许可等事项,重点破解“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
市场准入的门槛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降到了创业者的“脚脖子”,数字最能印证这一系列改革的实效:
截至去年底,青岛已为13.57万家企业颁发了“多证合一”营业执照;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全年办理企业名称申请14.8万条;去年我市新增个体工商户16.8万户,其中16.1万户办理了简易登记;全市工商系统为2642户企业办理简易注销,占同期注销企业总量的26.5%。
通过卓有成效的改革,青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激情进一步释放。统计显示,2017年我市每万人拥有市场主体1290户,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比商事制度改革前增长90.4%;平均每天新登记市场主体689户,比商事制度改革前增长78.5%。
“互联网+”,构建现代化监管体系
改革,既需要“破”的勇气,也需要“立”的智慧。在渐趋成型的全新商事格局中,既需要释放活力,也需要强化秩序。“放”与“管”,必须在更高的层面达成辩证统一。
面对118.7万户的庞大市场主体规模,依靠传统的走街串巷、逐户登门等市场巡查式的监管手段,已无法实现监管工作的高效率。如何实施精准有效的监管,急需破题。
基于互联网思维,我市构建起红盾大数据鹰眼监测系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和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三大事中事后监管平台,步入智慧监管时代。
去年10月,即墨区一家新建纺织服装类市场在网络上发布了百余条招商信息,并多次使用“零风险”“高收益”“日进斗金”等涉嫌违反广告法的内容。市工商局第一时间监测到这些信息,即墨区市场监管局进行了现场调查,查实违法行为后,对其处以罚款同时责令停止发布虚假违法广告。在违法行为侵害业主权益之前就及时加以制止,该案件的查处,去年7月上线运行的“青岛红盾大数据鹰眼监测系统”功不可没。该系统上线至今,已抓取信息133万余条,智能推荐相关信息8828条,人工研判信息2200条,启动调查62次,推动我市市场主体监管由被动式的事后监管,变为基于问题导向、联动监管、联合惩戒的事中监管模式。
由市工商局牵头,青岛还率先在全国开发建设了全市统一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在全国首次实现了抽查事项清单、市场主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的全覆盖。去年,通过该平台共抽取29691户各类市场主体,进行了年报信息、登记事项、公平交易等各方面的综合检查,构建起了事中事后综合监管新模式。
去年2月,我市启动青岛市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政府部门间的企业信息查询共享和信用分析,截至目前,已归集48个政府部门829余万条涉企信息数据,内容包括行政许可、备案、行政处罚、表彰荣誉等,为跨部门协同监管提供了充实的信息支撑。单向的监管,变成了多向的共治。
加强监管,信用体系建设必不可少。我市实施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截至目前,工商登记环节共拦截“老赖”任职752个,在“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评选认定中,有65家企业因失信行为被予以限制,全市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向社会公示的市场主体共8.5万户。去年,市工商局联合发改、人社、税务、海关等8部门下发了《关于对诚信典型企业实施联合激励的通知》,在行政审批、政府招标、政府采购等方面激励守信企业,鼓励企业依法诚信经营。
在日益完善的信用环境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自觉形成了依法依规经营的意识。2017年我市累计受理499家企业申请市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公示,较往年增长了128%。
去年4月,我市被国务院确定为“推动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工作及时到位、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良好的市”。
做优服务,提升市场主体发展质量
创新关乎全局,而绝非一域。创新性的市场主体服务模式,与简政放权、深化监管叠加形成放大效应,为市场主体质量提升提供了肥沃土壤。
我市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建设了“1234+X”的市场主体多维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并建立周快报、月统计、季分析、年专报等分析模型,为市场主体发展相关决策提供全面的数据参考。
去年,市工商局牵头制定“三个一次”便民助企服务举措意见,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率先提出19项企业办事“一次不用跑、最多跑一次、最多查一次”举措,切实减轻群众创业的制度性成本。
开发“青岛工商”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服务功能,将部分网上办事大厅服务延伸到微信移动端,打造“指尖上的工商”。
强化商标品牌培育,去年全市新增有效注册商标2万件,总量达到13.88万件,同期增长超过20%;行政认定驰名商标总量达到137件,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二。出台相关补助政策,企业每新申请一件马德里商标补助7000元,共组织全市216件商标申领资金补助,发放补助资金151万元。去年我市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达1569件,创全国之最、历史之最。
2017年,青岛在提升市场主体发展质量方面成效斐然,“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梯次培育路径持续推进——
从主体类型来看,全市民营企业总量达到39.7万户,同比增长18.5%,民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在民营市场主体中占比比值达到34:66,较2016年上升1个百分点。
从企业规模来看,新纳统“四上”企业1921家,新增纳入企业数量创近年来新高。其中,“小升规”新增纳统企业1536家,占全部新增纳入企业的80%。
从产业结构来看,新登记第三产业市场主体21.6万户,占全部新增市场主体的85.9%。“企升高”总数达2039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92家,同比增长81%,其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到85%以上。
从治理结构来看,全市私营企业中,公司制企业为37.4万户,占比达到97.4%,较2016年提高1.6个百分点。“规改股”企业新增693户,其中,有限公司规范化改制604户,股份制企业改制87户。
从上市情况来看,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157户,其中,民营企业137户,占比达87.3%。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霍璟祎 通讯员 周绍华)
[编辑:亚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