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田园蝶变:青岛近四年培育职业农民达10万余人
姚宝强种植的草莓很受欢迎。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在山海环抱之间,虽是冬季,大棚内的郁郁葱葱、耕田里的泥土清香依然让人陶醉。在距离市区约35公里的崂山区王哥庄街道王家口村,新型职业农民姚宝强站在阳光下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农场。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曾引发社会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思考和忧虑。可喜的是,半岛记者在探访中发现,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悄然回归农业,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返乡创业,当上了新型职业农民。在传统农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崛起,不断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书写着田园蝶变的美丽画卷。
>>>身份蝶变
从传统身份到全新职业
“老”建筑师变身农场主
“小姚农场”位于王哥庄街道王山口社区,坐落于崂山风景区内,三面环山一面环海,景色优美、冬暖夏凉。1月18日下午,在这个都市农场里,记者见到了42岁的创办人姚宝强。他告诉记者,做“农民”前,他是一名建筑师,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16年之久,买房买车,过着舒适安逸的小日子。
“我是王山口社区人,2015年,在村里盘下了一块荒地,这块地遍布杨树桩,荒废了足有20多年。”姚宝强觉得,这块地荒废时间足够久,地里就不会有任何化学肥料残留,适合发展农业,荒地可以打造成包括50亩种植区、20亩垂钓区的都市农场。2016年,他和父亲带头,在农场里试验种植各种蔬菜,养殖家禽,在水池中养鱼。这一年属于试验阶段。2017年,称得上是初步检验阶段:农场里种植的蔬菜很受欢迎,饭店、幼儿园、学校、企业……只要跟“小姚农场”打过交道,几乎都成了回头客。
对于未来发展,精通建设规划的姚宝强想得很清楚,他打算近期向相关部门申请立项,在农场里开展民宿等新业务,配合目前已经有的农场种植、垂钓、餐饮业务,打造成一条龙休闲娱乐场所。“目前实行会员制,提前预约,我们可以准备好仰口小海鲜,蔬菜、禽蛋肉全部自己生产,连花生油都是自己加工的,绝对保证质量。”姚宝强告诉记者。
他还打算把村民“拉进来”,拿出统一的农业生产标准,村民生产的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就能通过农场销售,由此带动村民致富。“我们农场不追求量,而是要花费力气和工夫做生态产品,让人能够放心吃。”假如立项顺利完成,姚宝强预计,只用一年时间,就能基本完成这些规划项目。
姚宝强的信心从哪里来?实际上,目前他已在农场上投入了400余万元,这笔资金并不少,他将全部身家押在了农业上。虽然如此,他还是信心满满。“现在政策支持做这件事,我们参加了不少次政府组织的相关培训,学到了不少东西,主要是在农业种植方面。”接受能力强,思维灵活,姚宝强都是通过各种培训“现学现卖”,近两年,每个大棚一年收益10万元左右,将来农场的收益预计很可观。
>>>技术蝶变
从原始种植到品种更新
临沂小伙岛城“做茶”十年
技术的蝶变,需要一个革新探索的过程。和姚宝强不同的是,今年36岁的孟庆彪诠释了新职业农民另一种含义,他大学毕业不久就主动投入到田地里,原始种植到品种更新,已经在崂山茶地里干了十年。“现在经常会有朋友、客户拿来茶叶,让我估出产地、价格等,我每次的回答还算让对方满意,这也说明我这么多年没在地里白活。”孟庆彪聊起绝活非常自豪。
1月19日下午,在位于沙子口街道的正礼茶厂,总经理孟庆彪告诉记者,自己老家是临沂的,从西安一所大学毕业后,出于对大海的向往求职到青岛一家国企工作,2007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人挖到崂山一家茶业公司从事销售。2010年从原来的茶叶公司辞职后,孟庆彪借了两万元开始做茶叶,聘请师傅炒制崂山绿茶和红茶,谁知,辛辛苦苦一场,等来的是一个结实的打击:由于生搬硬套南方工艺,最后以无法饮用宣告结束。“经历了失败的我并不甘心,我在王哥庄成立了一个加工厂,潜心进行茶叶炒制工艺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加工工艺。2014年,为了规范操作,我把加工厂搬到了高品质茶叶主产区——沙子口,并开始在沙子口进行种植。”孟庆彪表示。
田间的路的确不是一帆风顺的。2015年,通过土地流转,孟庆彪开始尝试规模化种植茶叶,但是由于连年干旱,茶叶产量不如人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面对这一困境,我们一方面开始进行新品种繁育,期待繁育出抗寒抗旱的茶树品种,另一方面购买速测仪器开始尝试收购茶农的鲜叶。”孟庆彪告诉记者,三年的繁育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绩,然而鲜叶收购量始终无法满足需求。2017年年初,为了彻底解决农残问题和真假崂山茶问题,他引进了中国检测认证集团的溯源系统,通过鲜叶快检和干茶风味物质追踪监测,逐步把崂山茶的种植数据和检测数据进行收集,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崂山茶的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发展奠定基础。
种地也是种文化,孟庆彪告诉记者,他经常参加关于茶叶和产业管理的培训,并把这些知识讲给农户们听,自己还把农户带到了国学讲堂,进行礼乐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2017年利用青岛孟氏宗亲和孟子文化研究会的国学优势对茶文化进行了推广,并取得良好效果,从而拓展了崂山茶的品牌内涵。
>>>产业蝶变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发展食用菌每户增收3万
技术的蝶变,带来产业的蝶变效应,这亟需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当前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内部动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
41岁的全国创业创新带头人宋江富告诉记者,2000年他从部队转业后回到家乡原胶南市大村镇,怀揣自筹的5000元资金创业,2006年成立青岛智达劳务服务有限公司,迄今为止为各大企业输送、解决劳动就业人员18万余人。
2011年,他又成立了青岛绿色家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目前青岛市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工厂化生产杏鲍菇企业。宋江富告诉记者,自2013年以来,他带领周围农户成立食用菌、肥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周边农户的木屑、秸秆、玉米芯等废弃物日产食用菌10余吨,建立起紧密的“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建立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双赢利益联结机制。
据宋江富介绍,自己的公司每年为周边食用菌栽培户低价提供优质菌棒1000万棒,提供养殖技术和保障销售渠道,带动每年养殖户养牛1000头,免费为种植户、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与市场保障,有效带动周边3000余农户进行产业循环,为周边群众提供了400个就业岗位,每户每年能增收3万多元。产业的发展带来乡村的巨变,“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一些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弱村,慢慢变成经济强村、肉牛养殖专业村,”宋江富告诉记者。
>>>动能蝶变
确定走订单农业方向
打造京东“崂山特产馆”
“由旧动能向新动能转换,这是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之路。”在崂山区农产品商会会长姜兆考看来,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提升新动能必须做好目前做好三点,一是多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经营方面的知识二是要抱团取暖,以前各种各的庄稼,现在要团结起来规模化;三是要有品牌意识,打造自己的品牌,扩大产品影响力。
在北宅街道北宅科社区,今年46岁的姜兆考告诉记者,2013年他已经成了一家拥有16个分公司的集团股东,如果不是一个突然的决定,他可能还在高楼大厦里处理文件。“很想老家,最主要是2012年以来国家对于农业的政策更加好了,我非常看好农业前景。”姜兆考向记者表示他决定回家种地后,“妻子还很不乐意,包括一些朋友也说,我真是不知道怎么享福了。”姜兆考说,说服妻子后,说干就干,破釜沉舟,“一开始确定了走订单农业的方向,自租了10亩地,并带动周围农户创效益。”刚开始手生得很,于是他常常生活在地里,向老农民学习,向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求教。他的所有订单农业都要做到六个一,种子、肥料、生物喷剂、种植方法、检测、冬耕六个方面都要统一,如此下去才能做到产品品质好、土壤改良好。
宋江富种植的杏鲍菇,场面壮观。
在即墨区一家酒店,新型农业主体带头人在接受培训。
制图/于娟
姜兆考表示,未来将做好三大板块,蔬菜采摘园、水果采摘园、旅游采摘园。为了抱团取暖,相互取长补短,他还积极联合从事农产品生产及经营的单位,于2017年9月20日成立崂山区农产品商会,并被选为会长,目前已经吸纳会员单位36家,主要涉及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配送、研发等相关行业。
姜兆考告诉记者,商会成立不久各项工作就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个多月内先后联系河南、北京、海南三个业务单位订购崂山区二月二生态农场大馒头3000箱,为万里江食品有限公司销售花生油600桶,为茶叶种植户销售茶叶400斤,水果、蔬菜、茶叶订单超过万斤。他们还积极和香港方面接触,计划今年组团参加香港国际美食节,让崂山的农产品走向大市场,“本月底,我们与电商平台京东合作打造的“中国特产馆-崂山馆”将开馆,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宣传青岛崂山本地农特名优产品,推动这些产品网售。”姜兆考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搭建青岛第一家本土化农产品双微一端自媒体平台(微博+微信+电脑端),并积极参与商标注册。
>>>制度蝶变
从指导管理到引领治理
岛城率先建职业农民制度
新农民能否坚守创新破局,离不开制度的引领和保障。青岛市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府规章,在全国率先建立职业农民制度。青岛市政府令第251号公布了《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这是全国第一部新型职业农民地方政府规章,建立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度。
据了解,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青岛基本形成了以“公益属性、公共服务、立法引领,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社会参与,政策扶持、整合投入、规范实施”为核心内涵的职业农民培育“公共模式”。青岛市农委主任由翠玉曾表示,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快农民职业化进程。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坚持公益理念、公共理念和法制理念,连续6年将职业农民培育作为“一号文件”任务进行部署,连续4年将农民培育列入了政府“十件实事”和考核任务目标,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政府法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整建制创建了“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使职业农民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据了解,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就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作出制度安排。而青岛在职业农民制度方面起步甚早。2017年,本市连续第4年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列为市办实事,全年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5506人,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支撑。有序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府购买服务。市农委以规范性文件公布了《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公共服务规定》,发展市级示范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培育政府购买服务承接主体,规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府购买服务。
据介绍,2016年依托青岛农大对100名青年农场主进行了综合性培训;委托省畜牧学院,对53个养殖大户进行了提升培训;组织33个农机大户,到山东农大进行了集中培训。在胶州市,开展了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水肥一体化培训;在平度市,开展了葡萄有机肥替代化肥培训;在莱西市,依托丰诺植保合作社等21所农民田间学校,开展了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如今,青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近4年来,累计培育职业农民达10万余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1.5万个,其中农民合作社达1.1万个;土地流转275万亩,占总承包耕地的46%。
■侧记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走过场
职业农民培训是一个怎样的场面?近日半岛记者进行了现场直击采访。在即墨区一家酒店的大厅里,黑压压地坐着300多人,讲台上一名老师认真讲解着如何维护品牌、经营品牌,“学生”们一边点头,一边做笔记。这些“学生”有的三四十岁,有的四五十岁,认真的样子与在校学生无异。
这是“即墨区2018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上的一幕,据组织这次培训的即墨区农广校张校长介绍,这次培训总共15天,每天授课达8小时,讲解的内容非常多,除了包括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有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素质教育”,培育学员在经营过程中“素质跟得上”。
由于听课的都是一些农业经营主体的负责人,有不少人会临时有事。每当有学员临时离开,他们都要向相关工作人员请假,说明离开原因和时间,并作出详细登记。“培训过程非常严格,不是简单的走过场。”张校长介绍,在培训结束后,还要进行考试,对合格者授予相应证书。
在培训现场,有一名学员表示,培训政策给现代农人带来了太多好处。“在种植、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能找到答案,省去自己埋头摸索了。”这名学员说,这些培训还非常贴心,以这次培训为例,他们赶来的路费给予报销,免费在这家酒店里吃住,“房间里有暖气,还铺着地毯,真是太好了。”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崔璞 韩小伟
[编辑:芃芃]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