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引擎”+“双驱动”,青岛文化产业跑出“加速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我市文化产业在新时代的谋篇布局已经全面展开,各具特色的文化功能区已经“落子”各区市,借助优势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双引擎”,实施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驱动”,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
今年,我市以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着力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动力,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提速、升级、融合的良好态势,文化产业实力、潜力、活力持续增强。在2015年文化产业就已占到全市生产总值5.99%的基础上,近两年保持着年均14%以上增速;今年上半年更是优化结构、提速换挡,同比实现15.2%的快速增长,领先于全国平均增速3.5个百分点。
近日,青岛又成功折桂中国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电影之都”,自此,青岛不仅勾勒出打造中国影视新高地的新蓝图,还担负起中国电影走上世界舞台中心的国家使命。
优势产业:“造血能力”持续提升
日前出炉的《青岛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城市文化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市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将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基本建成文化品位高尚、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今年上半年,我市已经以领先全国平均增速3.5%的速度,向着“走在同类城市前列”的“小目标”稳步迈进;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293.4亿元,占到全省营业收入的四分之一,进一步巩固了省内龙头地位。而借助影视、新闻出版等优势产业为全产业链崛起持续“造血”,更成为我市抢占文化产业未来先机的法宝。
《纲要》提出,我市将着力发挥东方影都等重点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建设,吸引集聚优势产业资源,不断拓宽影视产业链,构筑影视投资、影视摄制、电影发行、院线管理等现代影视产业集群。
据市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今年青岛影视产业取得了三大方面突破,一方面青岛重点影视产业园区厚积薄发,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内首批15座摄影棚今年相继投入运营,一批国内外大片先后进入园区拍摄,目前园区内注册的影视公司达到100多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影视“重工业”基地。
同时,通过构建影视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影视产业发展环境,实现剧本征集、影视企业政策咨询、注册、拍摄协调、推介交易、发行放映等一条龙服务。此外,打造出崭新的国际影视文化品牌形象,从申创联合国“电影之都”,到举办中国电影表演协会“金凤凰奖”、全国院线国产电影推介会等重大活动,极大地突出了青岛“影视之都”的影响力。
北京时间11月1日,青岛这座闻名遐迩的影视之城,再添一张光彩熠熠的新名片——世界“电影之都”。通过“电影之都”这座桥梁,青岛将与72个国家、180个成员城市实现常态化交流,最大限度地集聚全球创意资源,全面提升青岛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市文广新局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去年青岛影视制作机构(具备《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公司)增至79家,其中新增影视制作机构32家,占比30%以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增影视机构比例还要有所增加,有望创下历年最好纪录。
而广播电视行业、新闻出版发行业、印刷复制行业等传统行业近年来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去年青岛出版集团总资产突破60亿元,收入超过23亿元。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报告》,青岛出版集团所属青岛出版社总体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地方出版社第五位,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另外,青岛出版集团青岛微书城逐渐形成“城市阅读O2O服务体系”;青岛出版集团依托《三江源》《云冈石窟》《世界文化遗产》等高端图片影像资源,启动了艺术图片数据库建设,推出的“人文中国”APP收获来自五大洲的12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
“文化产业是为城市发展提供澎湃动力的新引擎,它能将传统转化为当下,并且指向未来。”市文广新局负责人如是说。
特色企业:“文化+”效能集中显现
脱离以往“铺摊子”的窠臼,青岛文化产业渐渐走上了“上档次”的自我优化之路。
市统计局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青岛文化产业机构优化调整成就明显,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非制造业比重提高,从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看,制造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企业占比,由上年同期的64.9:26.3:8.8调整为57.3:33.1:9.6。
究其原因,正源于文化与各种创新元素深度融合的“文化+”产业延伸,与特色企业并驾齐驱。
“文化+金融”方面,市文广新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印发实施了《青岛市文化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派出董事和监事的管理暂行办法》和《青岛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方案》,指导青岛市文化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运作。
“文化+科技”方面,作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吸引了“水晶石”、“金东”等知名文化创意公司汇聚于此,利用国内一流的数字影像技术,为全球数字娱乐及广告新媒体行业提供美术制作及可视化服务;中科院青岛科学艺术研究院依托中科院自动化所等专家智库资源,以视觉工业体系为主要研究方向,着力开展数字影像的技术研发、内容创作和人才培养等实践领域。
“文化+旅游“方面,更是在各区市全面“开花”——市南区举办了青岛市旅游文化商品创新设计大赛,吸引了数万名市民游客前来参观;西海岸新区推进茶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北方最大的茶产品交易、茶工艺展示、茶文化交流、茶休闲体验基地,成功创建海青镇国家AAA旅游景区;即墨打造“玫瑰小镇”,集玫瑰种植、玫瑰产品生产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居住、科研为一体。
“文化+休闲娱乐”方面,青岛“栈桥书店”前不久开门纳客,开启了青岛市阅读文化与休闲、娱乐、旅游融合的新模式。据悉,“栈桥书店”还将打造成为青岛旅游文化和时尚文化的出版基地,拟用五年时间,出版具有影响力的“栈桥书店”品牌旅游图书和其他文化内容产品。
特色企业又为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据市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青岛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的一些特色企业在常态之中另辟蹊径,通过差异化、个性化、品质化的产品或服务,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从而实现了较好发展,也成为创新发展的典范。
青岛方所文化创意有限公司,集书店、美学生活、咖啡、展览空间与服饰时尚等混业经营为一体,体现了跨界与小众之美,文化平台式的运营模式走出一条创新之路;青岛圣瓦伦丁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圣瓦伦丁庄园,集自然生态庄园与一站式摄影基地于一体,既可满足休闲观光需求,又可满足拍摄新人对高品质婚纱生活的时尚与文化需求;再比如青岛绿泽画院致力于打造全国北方最大的集教学、创作、临摹、生产、出口为一体的油画院,被授予“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称号,画品出口十几个国家,畅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
据悉,以上三家特色企业的发展质量和速度明显优于行业内的同类企业,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长速度都达到25%以上。(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梁辰)
[编辑:可可]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