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蓝谷加速聚集涉海产业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进海洋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为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山东省党代会报告更加明确了青岛蓝谷的目标定位。目前,青岛蓝谷已经聚集了17家国字号涉蓝科研平台,累计全职或柔性引进各类人才达到3900余人,具有博士学历人才占总人才的三分之一。除国家深海基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外,其他涉海项目及产业也在加速聚集,海工装备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国之重器”成为依托
6月23日,国家海洋局“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其全体96名科考队员顺利抵达国家深海基地码头,2017年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 (中国大洋 38航次)历时138天,安全圆满地完成了计划的科学考察任务。为期五年的“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在我国深海探索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蓝谷建设全国深远海战略保障基地的步伐逐步加快。
“蛟龙号”的研制与顺利应用,本身就是深海重大装备研究与应用的典范。其试验性应用航次取得的丰硕深海科技成果,加深了中国对冷泉区、热液区、超深渊生物分布规律的认识,推动了深海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深海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为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数据支持。先进的车间、试验室、大型科考码头等硬件设施为“蛟龙号”等深海运载器的维护保障提供技术支撑;职业化的潜航员队伍和技术保障队伍不断得到锤炼,深海基地公共平台安全高效的运行机制已经形成。以这样的国家级项目为依托,蓝谷海洋装备产业事半功倍,发展速度持续加快。
高端平台协同创新
发展海工装备产业,科技与人才尤为重要。在青岛蓝谷,借助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的协同引领作用,科研力量越来越强大,为海工装备发展奠定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落户蓝谷的30多家单位几乎都与海洋国家实验室有合作。
作为蓝谷创新平台的大块头,海洋国家实验室凝练科研方向,先期启动实施了“透明海洋”计划,着力发展海洋观测核心技术与重点仪器设备,并启动了部分重型无人水下航行器等装备的研发工作;与山东省科技厅共同设立“问海计划”专项,加快构建我国自主的海洋观测系统,研发了水下智能装备平台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观测仪器装备;聚焦深海极端环境与战略资源、海底过程与矿产资源开发、蓝色生命过程与生物资源利用等前沿方向,启动了重大战略研究项目,取得一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的原创成果。
据介绍,目前海洋国家实验室自主研发转向已初见成效。其设立的“鳌山科技创新计划”,已组织了“两洋一海”透明海洋科技工程、蓝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亚洲大陆边缘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等项目。透明海洋、蓝色生命等战略研究任务成为国家 “十三五”规划“智慧海洋”工程的研究基础。
海洋国家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海洋国家实验室对科技成果进行梳理,已遴选出80余项具有潜在产业化价值的成果,初步建立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并疏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已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涉蓝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在创新平台的支撑引领下,依托鳌山湾畔的“国字号”项目,蓝谷海工装备企业如鱼得水。
为保障海洋装备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家质检总局还在蓝谷批准筹建了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作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海洋装备类国家质检中心,该项目总投资10.1亿元,总建筑面积6.1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水下设备、海洋电缆、电气产品、新能源电力电子等检测实验室。建成后可为海洋设备、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海洋新能源等领域提供550余种产品4000余项检验检测服务,同时还可为汽车机车等40大类陆地产品提供 1700余项检验检测服务。
目前,海检中心正立足于整合国内海洋设备相关检验检测研发资源,建立海洋装备检验检测创新体系、标准体系、认证认可体系,打造具有国际话语权的综合性国家海洋设备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同时,向检验检测产业两端延伸,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延伸,聚集国内高端装备制造创新资源,推动全产业链以试验和检测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宋新华 通讯员 辛世星 周洋
[编辑:芃芃]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