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海底穿针 “青岛品牌”构筑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

2017-05-03 21:31:30
责任编辑:可可

原标题:海底穿针,“青岛品牌”构筑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

5月2日22时30分,重达6000吨的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在经过16个多小时的吊装沉放后,最终安装成功。至此,作为青岛企业——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团队经过6年多的持续奋战,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据悉,该海底隧道由33节巨型沉管和1个最终接头对接而成,最关键管节安装的轴线偏差仅为1毫米。200多人的“青岛品牌”工匠团队,历时整整1400多个日夜,与海浪共舞,与回淤赛跑,与台风竞速,一米一米构筑了近6公里长的沉管隧道。

\

难度:

33节巨型沉管海底“相吻”

据悉,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通道,6700米的海底隧道是大桥的控制性工程。其中沉管段长5664米,由33节巨型沉管和1个合龙段最终接头组成,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是我国建设的首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2013年年初,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开始承担港珠澳大桥沉管安装任务,负责隧道的基础施工、浮运安装、测量等施工。

据中交一航局副总工程师、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副总经理宿发强介绍,沉管安装是港珠澳大桥的关键工序,是汇聚“高精尖”技术的核心。按照设计标准,每条沉管标准长度为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约4.4万吨,水平面积堪比10个篮球场之大,每节沉管要用7200吨的钢筋,相当于搭建整个埃菲尔铁塔所使用的钢材,当沉管浮在水中时每节的排水量约7.5万吨。超级沉管在12米深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宫一号”的对接。

为了顺利完成施工,该公司迅速组建了一支“青岛品牌”工匠团队。经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2013年5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首节沉管顺利安装成功,圆满实现了“深海初吻”。随后,该团队又克服深水深槽、强回淤、大径流等世界级技术难题,2017年3月7日顺利完成了全部33节沉管安装,距最终合龙仅差12米。

\

现场:

最终接头堪比“深海穿针”

对于连年奋战在港珠澳大桥施工现场的青岛工匠们来说,虽然此前每节沉管的顺利安装都值得铭记,但5月2日最终接头的吊装才是最考验他们的时候。“最终接头的吊装是隧道建设的最关键一战,决定着沉管隧道建设的成败,也决定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成败。”中交岛隧项目总经理林鸣介绍,安装最终接头是堪比太空对接的“深海穿针”。

据了解,最终接头结构整体呈楔形,长12米,重达6000吨,位于两节沉管之间,两侧距已安沉管只有10多厘米,安装时一旦出现轻微的倾斜、摆动,都将给最终接头和沉管结构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同时,由于受两侧沉管阻挡,龙口区海流流速显著增大,复杂的流场不仅增大了基床回淤和边坡冲刷的风险,也增加了最终接头下沉姿态控制的难度。同时,起重船船体巨大,受风、浪、流影响显著,作业水深达13米,施工海域富余水深有限,存在船舶搁浅或由于缆力不够冲撞沉管的风险,这也意味着对海洋环境要求更为苛刻。

为节约工期,减少水下作业时间,保障施工安全,在3年多时间里,建设者们开展了40多项专题研究和数十次验证试验,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并成功应用“陆上工厂预制、整体水下安装”的沉管隧道接头新工法,变水下施工为工厂预制和管内干施工。

\

港珠澳大桥用来吊装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大国重器”,是世界最大的单臂全旋回起重船——“振华30”。“振华30”单臂固定吊装能力则可以达到1.2万吨,相当于最终接头重量的两倍,其360°全旋回起重能力也能达到7000吨,臂力相当于能够同时吊起45架空客A380飞机。2日5时50分,“振华30”的巨大主钩缓缓上升、转动,最终接头平稳吊离“振驳28”运输船,悬停在对接位置上空。在相继完成“脐带缆”连接,姿态调整,海洋条件、控制系统、基床回淤等情况复核确认后,最终接头缓缓入水。10时许,最终接头没入水下。12时许,最终接头在28米深海成功着床。随后小梁顶推、结合腔排水等后续作业相继完成。22时30分许,经贯通测量,各项指标满足预控标准,最终接头安装取得成功。

\

团队:

香港近在咫尺,一次没去过

提及港珠澳大桥的施工团队,就必须提到一个地方——牛头岛。牛头岛在香洲东南部约26公里,珠江口外偏东侧,面积仅有1.097平方公里,岛的周边就是伶仃洋。宋代诗人文天祥著名的诗句“零丁洋里叹零丁”,说的就是这里。牛头岛是一座无人岛,气候高温高湿,多长高草灌木丛,但自从开始建设港珠澳大桥,这里就成了众多建设者们的大本营。在过去的四五年里,青岛工匠团队的部分成员就生活在这座岛上。

但就是在有点枯燥的生活环境下,建设者们秉持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夜以继日的拼搏付出,创造出了技惊世界的工程奇迹。据宿发强介绍,青岛团队深入总结以往沉管安装施工经验,结合最终接头施工实际创新进行技术攻关,一次次的“推翻”、优化方案,成功研发临时止水系统、防撞系统、姿态调整系统、测控系统、监控系统5大关键保障系统,能够有效保证最终接头深海对接的精度与安全。

\

“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施工期间,来自青岛的建设者,几乎每天都是高强度作业十多个小时,心无旁骛。”宿发强说,他们不仅要把控好整体技术问题,还要把现场的每一个细节如数家珍,为此,几乎每天都要乘坐交通船在营地与海上施工现场间来回穿梭。为了保证工期,项目负责人王伟连春节期间都一直盯守在桂山岛施工现场,三个多月里每天早出晚归,甚至通宵达旦,协调好现场上百名作业人员的施工。测控系统就是最终接头安装的“水下眼睛”,刘兆权和他的测量员们在系统调试的一个月里,每天都是工地上最晚下班的;作为主要的技术负责人,岳远征与宁进进、马宗豪每天至少要参加三个会议,还要去现场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行程从早到晚,连乘坐交通船的时间都在讨论技术问题……这个团队里,每个人身后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港珠澳大桥沉管工地施工现场,离香港大屿山近在咫尺,几乎每分钟都会有一架飞机不远处的香港机场起降,从建设者的头顶掠过。虽然近在咫尺,但来自青岛的建设者却没有机会去香港和澳门去看一看、转一转。正是凭着他们数年如一日的努力,才让这项伟大的“世纪工程”从不可能变为了现实。

\

讲述:

一不小心错过了孩子的童年

港珠澳大桥被称为“世界工程奇迹”,如今贯通在即,对于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每一名建设者来说,都将是个人的一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号。百年工程,有他们无法抹去的人生印记。

被称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的管延安,港珠澳大桥建设大军中的一员。2013年,管延安前往牛头岛,成为港珠澳大桥建设大军中的一员。管延安负责沉管二次舾装,以及管内电气管线、压载水系统等设备的拆装维护。为了确保工程120年使用寿命,工程全部采用世界最高标准。面对大量高科技、新工艺和高质量的挑战,有着近20年钳工经验的管延安也只得从零学起。五年来,管延安和妻子儿子聚少离多,五年回家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两个月。而且,他特别牵挂处于青春期的儿子。

在青岛建设团队担任技术负责人之一的宁进进,近些年主要的时光也都奉献给了港珠澳大桥。“平均每三个月才能回来一次,有时候赶上关键节点,连春节都回不来。”宁进进的妻子李爱玲告诉记者,2015年春节前后,正赶上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E15沉管安装,这节沉管在安装过程中遭遇了技术难题。宁进进当时也不能回青岛过年,李爱玲只好和家人一起前去探亲,然而由于忙于施工,宁进进根本就顾不上“搭理家人”。“他刚参与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孩子,如今孩子都已经4岁了。”李爱玲说,今年的五一期间,正赶上电视里播放港珠澳大桥施工现场,当宁进进出现在画面中时,4岁的女儿趴到电视屏幕上去亲吻爸爸。那种场景,让她至今难忘。

“有的人来的时候孩子刚出生,现在孩子都已经上小学了,一不小心就错过了孩子的童年。”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副总经理宿发强表示,能够参与到这种举世瞩目的重点工程建设,在技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和成就,对于工程建设者来说,其他生活上的遗憾都是值得的。

 

[编辑:可可]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