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有18万多元的债务,村民也不关心村庄的发展,如今大家成了股东,都有干劲了。”11月4日,胶州市里岔镇贺家屯村主任贺连任兴奋地告诉记者。该村近日刚开完了产权制度改革大会,成立了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村民成了股东,通过对2003年以来承包到期的果园、林地开展债权清收,村里不仅不欠债了,还能收入9万多元。记者获悉,通过把产权制度改革与贫困村债务化解相结合,胶州市20个省定贫困村已经甩掉了债务“包袱”。
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过程中,由于村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股权量化都缺乏指导性意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难度。在此背景下,胶州市在里岔镇开展试点,通过将产权制度改革与贫困村债务化解有机结合,并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成员身份界定体系,开创出了一个改革新模式。目前,里岔镇超过50%的村庄正在推进改革,其中40余个村庄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产改群众满意度接近100%。
增收是债务化解的关键,围绕拓宽贫困村收入渠道,里岔镇对各村闲置多年的荒山荒坡、荒沟荒滩通过产权交易平台对外发包,把原本的“鸡肋”资源变成了致富增收的“聚宝盆”。以后芦村为例,通过招标发包43亩闲置 “四荒地”,实现了11万余元的增收。同时,该镇全面梳理各村原有的资产资源承包合同,对个别原承包价较低且与现行合理价格差异较大的合同,对接承包方,争取上调承包费,增加了村庄自有固定收益。在债权清收上算起了“旧账”,村委协同派出所、经管中心、审计所等部门,组建清欠小组对近年来应收未收的村集体债权、承包费、租赁费逐一清收,进一步充实集体资产。
看到了发展前景,想进入集体经济组织的人多了,界定组织成员身份成了难题。为此,该镇制定了《里岔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体系 (试行)》,27个细分的小项让各村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以对照标准“对号入座”,简化了工作流程。胶州市农业局局长杜润生告诉记者,这套体系基本囊括了成员的身份形式,尤其是对于在读学生、现役士兵等特殊群体进行了准入说明,杜绝了多数人侵犯少数人权益等问题的发生。
据悉,这套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模式现已进一步推广到了胶州市的295个行政村。
[编辑:云彩]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