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解读青岛工匠精神:成长模式下几个鲜明特点

2016-09-27 10:05:15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可可

自今年4月起,市委宣传部联合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档案局和青岛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青岛报业传媒集团、青岛出版集团共同组织开展“寻找‘青岛工匠’弘扬‘工匠精神’”主题宣传活动。

近半年的时间里,报道了海尔、海信、青啤、青岛港等青岛重要企业在践行“工匠精神”中的先进经验与做法,通过这些个体的事例,展现了青岛“工匠精神”的特点。

在案例报道落下帷幕之际,本报刊登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中心首席专家管益忻教授的文章《青岛工匠成长模式几个鲜明特点》,再从理论高度对青岛工匠精神进行解读,更重要在于希望此文能在发现挖掘弘扬青岛工匠精神基础上,进一步传承与提升青岛工匠精神,推动青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较早接触市场经济,受产业资本尤其是德国(后为日本)制造业产业文化,以及深厚的儒家思想影响,作为依托制造业崛起的北方工业重镇青岛,改革开放以来又以其拥有的海尔、海信、青啤、双星、青岛港、红领等诸多名牌而驰名海内外。而与其紧密相联且成为主要支撑要素之一的便是著名的“青岛工匠”精神,这一卓越的“匠人品格”文化尤其凸现在以下这些内在深层蕴涵的理念上。

至高无上的“产品即人品”理念

他们深深懂得并践行做人的道理。这种理念体现在其人生职业生涯中,那便是坚守把产品(服务)做好的信条。年深日久,一以贯之便深化成了这样的“人生规则”:产品即人品,做产品即做人。由是,他们对名产品、高质量之追求便氤氲生成了一种几近于神圣的敬畏心理。比如至今已有113年悠久历史的青岛啤酒,正是在这样一种心态引导下,凭其啤酒品质之卓越使其品牌价值达1168.75亿元,位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跻身世界品牌500强。无需赘言,青啤百年辉煌,百年不衰之品质,乃由一代又一代青啤人对酿酒高顶尖技术几近苛刻的卓越追求的结晶。在他们企业核心价值理念文化底色板上早已把“食品安全”和高品质的坚守,当作百年青岛啤酒可持续发展的“底线和生命线”来坚持与呵护。而也正是这种多年来不懈地坚守,使得青啤人对于产品质量有着近乎神圣的敬畏感,让青岛啤酒的酿造者又有了一种渗透到骨头里的自信、自尊和自豪。

严谨科学的信息、技能清单理念

在可持续发展信念早已成为每个青啤人使命并时刻坚持百尺竿头的质量、品质文化,是以其严谨科学地创造出“技能点”体制为根本保障。这乃青岛啤酒在世界正在或已经迈向ICT(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总称)时代,即迈向以加工信息为主时代的一个领航性创举。“技能点”即信息点,通过岗位技能清单,以每个工位的技能点——信息点梳理链——形成系列,确定标准。

在全公司建立的标准化体制培训与管理培训的“超凡脱俗”之处具体表现在明确岗位技能标准,组织专家对每个工位实施信息“技能点”进行详细梳理,制定岗位技能标准,形成岗位技能清单。例如,糖化工岗位,可分为糖化基本操作、cip刷洗设备操作、辅料系统操作、自主润滑保养、现场卫生清理操作、供料系统操作共6个技能模块,共79个知识技能点。

认真、具体呵护职工技术资产的产权理念

孟子说:人有恒产才有恒心。在今天,我们尤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职工手中的技术、本领实乃一种技术资产。在实践中,它亟待让职工的技术资产能实实在在地直接转化为报酬。而青岛啤酒公司等企业扎扎实实地抓住这一条,抓出了成效。毫无疑问,这也是找到了一条认定其知识产权的路径。

如何确认并积极呵护职工技术资产,青岛啤酒公司的样本是:通过以特定的职称序列制度来实施和实现的。他们自2005年就设立了技能师激励机制,在专业职位序列中,设置了技能师序列,从技工、助理技能师、技能师、高级技能师到首席技能师乃至技能大师,打通了技能师成长通道,这便科学、系统地确立了职工的技术资产。此外,将专业职位评聘与薪酬无缝对接,把技能等级与业绩、带徒等指标量化挂钩,使每个员工自我价值实现更实体化。通过技术比武、技能大赛等形式,为技能员工搭建同台竞技的平台,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可以说,既真正实现了双赢又确立其知识产权之优越形式。

激发培育造就“绝招”标杆精神的理念

众所周知,“青岛工匠”是一个不断生成、发育壮大的先进群体,每一位匠人往往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以“郝建秀工作法”之超绝纺纱技术而闻名天下时,便举起了“青岛工匠”这面旗帜。

今天,在金牌工人领袖许振超所在的青岛港又涌现出一批像刘恩磊的突出代表。1995年底从青岛铸造机械厂技校毕业入港的刘恩磊,在钳工这个看起来有些枯燥的工作岗位上,经21年的持久不懈地磨练、探索,逐渐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青岛港港机制造行业钳工首席技师。近年来,他先后荣获青岛市技术能手、新长征突击手、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首席技师等多个荣誉称号。这都折射着他卓越“工匠技艺”、“工匠精神“的辉煌成就。

——从爱岗敬业入手练就超绝意志。

“爱至深,钻至切”,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创一行。刘恩磊在持久练“绝技”的过程中,用钻头在厚度仅有0.2毫米的生鸡蛋壳上钻出直径10毫米的孔,而且蛋壳完整取下鸡蛋薄膜不破,逐步孕育出一种超强势业务的意志力。

——从苦练、巧练“绝活”攀登“绝招”高峰。

长期坚苦的钻研和苦练,刘恩磊钻坏了上千个鸡蛋,最终获得成功。这一绝活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2011年,董家口港区制造安装转载楼时,他主动请缨,承担连接板加工任务,就是利用这个绝活,使加工的孔全部控制在了0.2毫米的误差范围内,比原计划提前10天完成了任务,为转载楼顺利安装提供了保障。

——从持久不懈拼搏达至高境界。

为使钻削稳、准、精、快,达到丝毫不差,刘恩磊想出用钻床钻鸡蛋取皮的练习方法之后便加紧苦练,向大纵深钻研。同事下班了,他在车间里加班练。小心翼翼地练心、练气、练眼、练手,达到了人机合一的境界。在连续几个月钻、练中,有时候一个鸡蛋最多打10多个孔,一个孔破了,再用胶布堵死。”整个过程手都要微动着,因为做钳工最重要的是要手上有数、眼要看准,这个掌控好,其他钻板也就没问题了。

最大限度拓展创新思维空间的理念

不断向前推进的企业创新管理,通过打造卓越的机制为每个员工创新机能发育给出了最大化的拓展空间。

为了更有效地激励公司员工勇于和善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地寻找新突破,加快向创新型港口转型升级步伐,青岛港制定出台了《创新管理办法》,对技术工人的创新成果不仅重奖,而且记入个人荣誉档案,既有“现实”利好,又有长期“红利”。同时,设立创新技术工人技能评聘机制,用科学机制为港口每个人、每个岗位最大限度拓展空间,搭建舞台。此外,去年青岛港年度评选出的港口创新成果和岗位创新成果员工,奖励激励大幅提高,其中港口创新一等奖奖励金额从原先的3800元提高到现在的3万元,更好地调动了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同年申请国家专利79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获得专利授权72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

管益忻教授简历

管益忻,1938年出生,青岛人。著名经济学家、战略管理学家,中国企业文化开拓者之一;著名城市(区域)战略规划专家。

《经济学家周报》主编,中央军委办公厅原理论秘书,清华大学清大文产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清华、哈工大、南开、川大等大学兼职教授,博导,天津滨海新区、青岛港、燕京啤酒、江苏远东、宁夏煤业等企业集团战略顾问。管教授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基本经济理论探索的同时,长期致力于城市、区域经济和企业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研究。首次提出“中国经济”时代定位之“信息工业化”理论,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制定区域战略规划和企业新世纪发展战略与管理;先后发表专著20余部,论文700余篇以及博客文章若干,共约2350多万字。

主要著作有《企业文化概论》(1990)、《活力源》潞安战略管理与文化探讨《一团火精神:王府井人之魂》、《政企分开的深层思考》、《产权资本化,产业资本化》、中国百家大中企业调查《燕山石化公司》(主编)等专著以及若干企业战略内部研究报告《论企业核心竞争力》。

[编辑:可可]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