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有着与生俱来洞悉机遇的超强敏锐性。在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青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广大企业当仁不让,充分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巧妙参与国际分工,深挖“一带一路”富矿。他们在开辟自身生存空间的同时,输出了印有鲜明青岛印记的资本、人才、技术与文化,成为推动青岛国际化步伐的使者。
“青岛制造”抢滩丝路
面对“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机遇,一向敢于吃螃蟹的青岛企业自然不会坐失良机。
位于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的青岛北海石油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践行者与受益者之一。近日,它刚刚击败了以色列IDE和法国威立雅两大全球水处理行业巨头,成功拿到哈萨克斯坦4万吨日处理能力海水淡化项目。这是继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合作伙伴签订合同额为8400万美元的“1+7”套油田伴生气回收装备合同以来,再次扩大在哈萨克斯坦的业务存在。
“公司的海外市场全部位于‘一带一路’沿线。下一步,我们还将在油气回收、海水净化、光伏发电等多个领域,扩大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实现公司的更大发展。”青岛北海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明说。
叶明的丝路之旅并不孤单。6月28日,由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生产的两套重达4000吨、集成了多项高精尖技术的大型液化天然气(LNG)核心模块装置在青岛港顺利装船,启程驶往俄罗斯,服役于中俄两国间合作开发的重点能源战略项目——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这是“青岛制造”又一次在“一带一路”大显身手。
而就在此前不久,首批在俄罗斯本土生产的海尔组合式冰箱正式投放当地市场。这批冰箱产自位于切尔尼市的海尔制造基地,而非中国。“我们已在国外建成8个工业园和18个制造基地,年产能突破1000万台,大多数在‘一带一路’沿线。”海尔集团一位负责人说。
山东电建三公司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揽36个海外电力工程项目,海外总装机容量达到1700万千瓦,是我国目前运作国际电站工程总承包(EPC)最早、在建项目最多、市场竞争力最强的专业化电力公司。其海外项目累计带动国产机电设备出口300亿元,各类货物、原材料出口300多万吨。“当前海外电力市场仍有较多的电力投资并购机会,尤其是在中东等‘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投资电站项目风险低、回报率高。参与到海外电力行业的上游竞争,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山东电建三公司副总经理张洪松说。
在“一带一路”机遇面前,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建集团、中车青岛四方机车公司、山东电建三公司、新华锦集团等企业纷纷“借船出海”,抢抓战略机遇,加速布局“一带一路”,掀起了青岛对外合作的高潮。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已经成为青岛“走出去”的重点区域。市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青岛对“一带一路”投资项目87个,中方协议投资额18.2亿美元、同比增长141.4%、占全市55.2%,实现“一带一路”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21.6亿美元、占全市的59.3%。今年以来,青岛对“一带一路”沿线双向投资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1-7月,青岛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项目达到60个,同比增加19个,中方协议投资额17亿美元、同比增长23.2%;新签“一带一路”沿线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20.3亿美元,实现营业额13.5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8.8%、20.2%。
建筑业企业“一马当先”
在青岛企业海外“掘金”的阵容里,建筑业企业一马当先,走出了跨产业运营、战略布局的新模式。
青岛市统计局调研显示,“一带一路”战略为青岛市建筑业的开放融合发展和转型优化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今年以来,青岛13家有境外业务的建筑企业完成境外营业收入59.4亿元,其中涉及“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的境外营业收入31.8亿元,占全部境外营业收入的53.5%。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阿曼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青岛建筑企业海外运营的重点地域,上半年青岛建筑企业在这三个国家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1.6亿元、4.6亿元和3.1亿元。
从青岛建筑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经济主体类型来看,大型骨干龙头集团的引领作用凸显。截至目前,全市有境外运营的建筑业国有企业9家,非国有企业4家,分别实现“一带一路”营业收入24.9亿元和6.9亿元,占比分别为78.3%和21.7%。
青岛建筑企业深耕海外市场多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初步形成了南亚、西亚、东南亚三大运营区域的战略格局。南亚的巴基斯坦、印度是青岛建筑企业参与建设的主要国家;西亚的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国家的电力设施和石油管道建设成为青岛建筑企业境外经营的重要领域;东南亚区域为青岛建筑业出海经营最早、驻外机构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下一步企业海外多产跨业经营的试验田。
在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建筑工程、对外贸易、物流的同时,建筑业青企还探索境外产业园区的投资运营建设。目前投资运营产业园区或经济特许地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例如中启控股集团在柬埔寨桔井省投资建设的斯努经济特区项目、蒙多基里省经济特许地项目、西哈努克省云壤海龙湾海滩旅游度假区项目,青岛市城投集团、澳柯玛集团和青建集团签署的柬埔寨工业园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青岛建筑企业参与海外工业园区投资建设的新征程。
“青建+”趟出新路径
在青岛企业家眼里,“一带一路”正在形成庞大的产业链经济,是经贸合作和城市影响力“借船出海”的新路径。
青建集团是青岛企业“走出去”的“急先锋”,迄今承揽海外工程项目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都能看到青建的“影子”。一枝独秀不是春。青岛依托青建集团海外发展的优势,创新了“青建+”模式,即以青建集团海外布局为主体,重点推广青建集团在培育“青建+国际市场”、“青建+重点项目”、“青建+产业金融”、“青建+现代服务”等新的“走出去”发展模式,加强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抱团开拓国际市场,共同打造“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资金平台、贸易平台和对外承包平台。
“结合市场发展趋势,我们迅速成立‘一带一路’工作委员会,大力打造‘青建+’发展模式,在国际贸易、重点项目、产业金融、现代服务四个领域快速破局,已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澳柯玛集团、恒顺众升等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建设境外产业园和生产基地,海外市场开拓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青建集团通过‘青建+’模式实现进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预计今年将突破1.2亿美元。”青建国际集团执行总裁刘振龙说。
“青建+”进一步丰富了青岛国际经贸合作内涵,提升了“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市场的水平,增强了青岛“走出去”的新优势。抱团出海、互惠互助的青岛企业,正在形成“一带一路”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金融创新“保驾护航”
企业扬帆出海,需要安全的避风港。青岛努力建设“一带一路”服务保障基地,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保驾护航。
融资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当务之急。青岛争取国家“走出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40多家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做好融资服务,为国际基建工程、装备制造产品和技术输出等提供融资支持。引导风投、私募等参与到“一带一路”投资建设。引导保险资金直接投资到“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做好外贸企业“走出去”的资金支持,协助开展国际贸易。
目前,青岛对外担保项下余额达600余亿元,间接支持企业从境外融资380余亿元,为企业累计节省融资成本4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向海尔集团发放33亿美元贷款,支持其完成中国家电企业最大海外并购交易。交通银行青岛市分行联合巴西BBM,为中车四方的巴西圣保罗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提供金融服务,合同涉及9000万美元。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为青岛汇金通电力设备股份公司开立合计2400万元的非融资性保函。中信保发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主渠道”和“逆周期”调节作用,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出口57.68亿美元,助推外贸稳增长。
目前,青岛正在探索设立“一带一路”建设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和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探索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通过市场体系建设汇集“一带一路”金融资源。
[编辑:云彩]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