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亿元以上项目高达301个,比去年同期增长64个;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36个,完成投资280.6亿元……27日,青岛市统计局发布上半年新开工大项目监测报告,岛城上半年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525.1亿元,其中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占九成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成投资新“引擎”,120余亿元民间资本为“重量级”项目注入了“新血液”。
投资“激增”,10亿元以上大项目开工36个
由于青岛市今年加快“一谷两区”重点板块以及空中枢纽和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1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成为带动投资发展的新动能。
1-6月份,青岛市1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36个,同比增加13个;完成投资280.6亿元,同比增长115.4%,快于全市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速63.4个百分点;占全市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投资总额的53.4%,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15.7个百分点。
在36个开工的10亿元以上大项目中,计划总投资10-50亿元的新开工项目33个,比上年增加12个,完成投资162.7亿元,同比增长97.6%;50亿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3个,比上年增加1个,完成投资117.9亿元,同比增长145.9%。
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占九成以上
据青岛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投资领域发生的一个积极变化是产业结构加快向第三产业转型改善,尤其是1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中的服务业项目建设进程加快,成为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改善的主要驱动力。
在上半年青岛市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投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投资6.3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投资106.7亿元,同比增长13.3%,第三产业投资412.1 亿元,同比增长67.2%,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例为1.2:20.3:78.5,服务业投资占比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占比58.2个百分点。
其中10亿元以上新开工“重量级”项目中,第二产业投资22.7亿元,增长497.4%;第三产业投资257.9亿元,增长94.2%,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例为0:8.1:91.9,服务业投资占比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占比83.8个百分点,为青岛市投资结构和经济结构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提升增添了新的助力。
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成投资新“引擎”
上半年,受市场需求不旺、工业品价格持续徘徊在下行通道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速缓慢等影响,青岛工业投资意愿不强,但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重点工程为依托的亿元以上新开工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势头强劲,成为工业投资发展中的亮点。
上半年,青岛市10亿元以上新开工高新技术产业项目6个,比上年同期增加4个;完成投资21.5亿元,同比增长4686.2%,占全市亿元以上新开工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投资总额的33.2%,比上年同期占比提高22.3个百分点。总投资30亿元的国轩锂离子电池加工项目、总投资22.4亿元的创泰科技电子元器件制造项目、总投资18亿元的沃尔新源风力发电项目、总投资17.2亿元的有住智能家居项目、总投资15.6亿元的四方机车动车组次轮五级检修建设项目等“重量级”工业项目陆续开建,积极助推青岛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同时,以中铁国际博览城会议中心、中国移动(山东青岛)云数据中心、万达东方影都大剧院、海尔全球创新模式研究中心二期、鼎信通讯科技产业园B地块、轻型动力研究所轻型发动机研发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重量级”项目加速开建,为青岛市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发展层级和完善城市功能开拓了新空间、提供了新动力。
2个“百亿级”大项目投向基础设施建设
伴随着地铁1号线和胶东国际机场等一系列交通运输大项目的开建,青岛城市交通正逐步搭建起立体网络框架新格局,“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大青岛空间发展框架雏形已现。
上半年,青岛亿元以上新开工交通运输业项目14个,完成投资102.3亿元,同比增长46.1%。其中:地铁1号线和胶东国际机场2个“百亿级”重点工程完成投资89.6亿元,同比增长133.1%,占全市亿元以上新开工交通运输业项目投资额的87.6%,对于尽快补齐青岛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扩大城市对外辐射张力,不断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条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20余亿民间资本注入“新血液”
在一系列扶持和促进民间资本投融资项目建设政策和“三创”行动引领下,民间投资在青岛投资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今年以来,青岛市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三管齐下”,民间资本对“重量级”项目的投入保持了稳健快速的增长态势。
上半年,青岛市1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中,来自于民间资本的投资121.3亿元,同比增长23.9%,增速快于全部亿元以上新开项目民间投资增速3.9个百分点,超过全市民间投资增速逾20个百分点。
(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记者 潘旭业)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