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胶州“普罗旺斯”之父 35年打造一片薰衣草花海

2016-06-03 10:05:21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胡相洋
责任编辑:光影

胶州有个林家庄,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选定的四个薰衣草种植基地之一。从1981年试点,经过7年育种,1987年宣告“课题”成功,后来“分田到户”,薰衣草再无人问津,再到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薰衣草再次开在林家庄村的土地上。35年,缘来缘去,当年23岁的技术员周兆彦,也已经年近花甲。如今,他仍旧守护在这片土地上,将当年培育成功的一粒种子,发展成了一片薰衣草花海。

试点:“土把式”育浪漫种

“有一个薰衣草项目的研究组要来咱村做试点,专家提出想要一个既能吃苦又是种地能手的人负责种植,我一下就想到了你。”1981年,里岔镇林家庄村书记周辉赐找到周兆彦,问他想不想参与。

“没说的,我去。”1976年在内蒙古当兵时,周兆彦就已经接触到温室大棚种植技术。1981年,周兆彦刚满23周岁。

周兆彦进入项目研究组,见到了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工程师,原薰衣草项目研究组高级顾问易新德,以及研究组组长、时任青岛医用化工研究所技术员的章忠。周兆彦开启了一段为期7年的育种生涯。

据周兆彦介绍,当时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共选定新疆建设兵团、云南、青岛以及河南兰考作为薰衣草的育种基地,试验用的种子从法国引进。“法国的种子,这以前没种过啊,怎么种?”听了专家的话,周兆彦在自己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易新德从周兆彦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顾虑,说:“我手头有关于这些种子的种植资料,是翻译过来的,你拿回去好好看看。”

在研究资料的过程中,周兆彦发现,这些法国种子在种植时要经过超声波处理,还得经过温床培育,成活率在百分之二三十。超声波是什么,那时的周兆彦连听都没听说,至于温床培育,当年的胶州还不具备条件。当时的通讯条件很不发达,易新德又全国到处跑,根本联系不上。

周兆彦研究出了一个“土办法”——先用80度的水把种子烫了,再培植在沙子里生芽,然后放在热炕头上保温。令周兆彦异常兴奋的是:用自己的办法培育出来的种子成活率竟高达百分之七八十。三个月过去了,薰衣草种苗长到了20公分。一天,易新德专程坐车来到林家庄村,隔着老远,他就让司机“快停车”,然后,迅速下车,跑着进基地,当场不停地喊“好”。

消失:7年研究成果被付之一炬

“这薰衣草的种植和种庄稼道理是相通的,都离不开‘勤快’二字。冬天地太干不行,要及时浇一遍越冬水;夏天要注意排涝,地里不能存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冬抗严寒、夏抗酷暑。”周兆彦说。

终于,在项目研究组专家的指导下,周兆彦从30个品种中选出了两个最适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长势最好的品种——京予3号、京予4号。这之后,周兆彦按照专家要求,扩大了薰衣草的种植面积。

1987年,薰衣草项目研究结题鉴定会召开,鉴定组专门邀请了外国专家一同参与鉴定。“没问题,这里生产的薰衣草确实很不错。”外国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北京植物研究所的专家现场从薰衣草中提炼了精油,经分析,提炼出的精油其各项指标完全符合相应标准,且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一切都意味着这一项目圆满成功。

为了表彰周兆彦对薰衣草项目的特殊贡献,省第一轻工业厅授予周兆彦“薰衣草科研项目二等奖”。这是周兆彦做梦都没有想到的。“证书我到现在都还留着呢!时不时就会拿出来看看。”

薰衣草项目的成功结题,也意味着周兆彦再也得不到国家拨付的科研经费,未来薰衣草如何发展,只能靠自己。好在,项目的成功让他不用担心销路问题,周兆彦终于等到苦尽甘来的一天,财富和幸福似乎在向他招手。

可是谁能想到,仅仅过了一年,国家施行大包干,分田到户,周兆彦突然发现:萃取的薰衣草精油在仓库里存放了很长时间,依然没有向外销售的迹象。“坏了,精油市场没了。”周兆彦心中不禁一惊。“要知道,当年,基地薰衣草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300亩,是现在面积的4倍。”周兆彦指着身后的薰衣草花田说。精油销售不出去的残酷现实,意味着周兆彦他们的科研成果失去了资金保障。更让他痛心的是,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连片的薰衣草被村民们连根拔起,再一把火烧掉。“不能怪他们,换不来钱等于要他们的命。”周兆彦无奈地说。

从此,辛苦育种7年之久的薰衣草在林家庄村消失。

重生:35年后终造一片花海

看到自己参与培育的薰衣草最终付之一炬,周兆彦迟迟不能从失落中走出。“整整一年时间,多亏了老书记时不时开导我,我才最终走了出来。”周兆彦告诉记者。1987年,在老书记的安排下,周兆彦进入村办企业担任厂长。1991年,周兆彦接任老书记周辉赐的班,成为村党支部书记。

2012年,周兆彦的人生轨迹再次出现改变。这年,上海一家企业老板在胶州南关卜落林种了350亩薰衣草,想搞观光农业,结果“全军覆没”。该老板不知从什么渠道打听到周兆彦曾参与薰衣草的试种,于是登门拜访。经实地查看,周兆彦发现,死亡原因主要是该地土质不行,再加上技术人员缺乏相关种植经验。后来,这位老板从兰州弄到了一些“京予3号”的种子,很兴奋地拿给周兆彦看。“那一刻,我感觉上天好像跟我开了一个玩笑,当年眼睁睁看着成果被毁,没想到30多年后,还能再次见到。”周兆彦激动地说。

从此,“京予3号”成为周兆彦的一块心病,挥之不去。“这次无论多艰难,我也不能再错过了,否则我会遗憾终生。”打定这个主意,在周兆彦的努力下,经多方周折,“京予3号”终于又回到了林家庄村。经过周兆彦4年“轻车熟路”般地辛勤培育,现在薰衣草的种植面积已由最初的三四亩扩大到现在的八十余亩。2015年,85岁的易新德专程来到林家庄村,“没想到,35年了,终于又见到了她们。” 易新德难掩激动之情,周兆彦再也抑制不住,两人老泪纵横。

如今,周兆彦的薰衣草花田,除了做旅游观光之外,还生产精油、手工皂、香包等产品。“以景观角度看现在的这片薰衣草花田,一眼就能望到边,很难达到游客的期望值。未来三年,我打算扩大面积,争取达到上千亩。当然了,这么大的面积投资也大,目前,我正请村里帮着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先成立合作社,然后进行公司化运作。”谈及未来发展,58岁的周兆彦好像又回到23岁育种时的壮年。(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胡相洋)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