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海洋国家实验室打造"国之重器" 目标世界前五

2016-03-09 08:50:44
作者:张同顺
责任编辑:光影

\

在国内,提起海洋科研,不得不提“大咖”青岛,但你是否知道,在青岛,有一个海洋国家实验室,它是海洋科技圈“大咖”中的“大咖”,它的全名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在海洋领域,全国唯一被批复正式运行的国家实验室仅此一家;在世界范围,它也是屈指可数,不久的将来,它将与世界一流海洋科研机构比肩。

合纵联横,攻关深蓝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于2013年成功获批,2015年正式建成启用并运行,项目坐落于即墨鳌山卫,基础建设由山东省、青岛市投资,总占地640亩,分东、西两个区块。目前,基本建设累计投入13亿元,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实验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整个西区建筑是组团式结构,每个组团承担一定的功能,包括海洋科普组团、蓝色生命组团、海洋观测组团等,每个组团有一定的使命,海洋里的未知领域就在这一个个组团里打开。

“从诞生海洋国家实验室这个想法开始,我们海洋科研工作者们的想法就是:做一点儿一家想干而干不了的事儿。”海洋国家实验室学委会秘书长潘克厚受访时开门见山。海洋国家实验室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酝酿探索,历经15年的时间最终破茧成蝶。

“青岛是国家海洋科研战略布局的重点城市,聚集了全国超过半数的海洋科研机构、人才和装备。”潘克厚说,新中国成立后,青岛海洋科研工作者在水产养殖、海洋调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逐步树立了中国海洋科技中心的地位。“九五”以来,适应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青岛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开始思考和酝酿如何解决科研机构和科研力量“碎片化”的现象,形成合力联合攻关。

世界范围内已经有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和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英国国家海洋研究中心、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六个国家级海洋科研中心。“而我国的海洋科研,机构多却没有形成合力,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潘克厚回忆,2000年,借鉴海洋强国经验,在以管华诗、唐启升、袁业立等院士为代表的住青海洋科技工作者的倡导下,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一所、农业部水科院黄海所、国土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驻青海洋科教单位负责人共同向科技部提出建设“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议。

不抢人才,造人才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起点高、内容新、综合性强,管理运行模式在国内无先例可循。潘克厚告诉记者,在实验室筹建的过程中,有人担心实验室的建成会造成海洋科研人才的“抢夺战”,消减其他科研机构的力量,而实验室秉持的理念,不是“抢人”而是“造人”,不是“另立炉灶”,而是“搭台唱戏”。

“打个比喻,我们的实验室搭建的平台类似国家大剧院,科学家们想唱什么样的戏,我们就搭什么样的舞台。”潘克厚介绍,海洋国家实验室打破传统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核心就是重科研、轻行政,不设级别、不定编制,体现“去行政化”和机构“扁平化”,处处尊重科学家意见。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建立了理事会

国家实验室:科技创新制高点

国家实验室作为国立科研机构的一种重要形式,兴起和发展于二战前后,主要是应对国家重大和紧迫的战略需求,也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类实验室以明确的国家任务为目标,通过多学科交叉集成,解决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家实验室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

世界著名的国家实验室,例如美国的劳伦斯伯克利、布鲁克海文、橡树岭、阿贡等,德国和日本等也同样如此,各国的国家实验室均是围绕国家使命,依靠跨学科、大协作和高强度支持开展协同创新的研究基地。

这些实验室一般由国家进行大力投资,投入科研经费大都在数十亿美元以上,研究人员依托这些实验室进行世界前沿领域研究,由此培养了一大批诺贝尔奖得主,获得了无数先进的科研成果,成为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据介绍,目前我国的国家实验室共有7家,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是全国唯一被批复正式运行的国家实验室。

管理下、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委员会负责制,理事由国家11部委、山东省、青岛市及相关科研机构、特邀专家组成,其中科研人员比例超过50% 。

“我们就是要打造一个科技机制体制创新的试点。”潘克厚说,科研人员管理采用“双聘制”,即由原单位负责发放福利待遇,由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发放奖励和补贴,打消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激发科研人员活力。

科研,离咱生活很近

根据发展规划,未来3~5年,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将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动力过程与环境气候安全(透明海洋)、蓝色生命过程与资源开发利用(蓝色粮仓)、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深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作为重大科研任务。

“普通市民对这些任务会觉得陌生,但其实与市民的生活关联度很高,甚至说息息相关。”潘克厚说,实验室进行“透明海洋”的任务研究,即认识海洋过程,这直接与航运、防灾减灾有关,现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认识了海洋,就能利用海洋,同时也能带来海洋信息产业、海洋装备产业的发展。

“‘蓝色粮仓’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水产品、精细加工并综合利用,同时,在掌握了更科学的养殖技术之后,也能更好地保证我们的食品安全。”潘克厚介绍,实验室还要进行的海洋地质与矿产资源勘测,在陆地资源渐渐枯竭的当下,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另外,实验室还在进行生态灾害防治任务,岛城市民更有体会。“青岛沿海近年浒苔来犯,为什么会出现,到底什么原因,这就是我们实验室要进行的研究。”

目标:世界前五

据了解,海洋国家实验室确定了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底过程与油气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深远海和极地极端环境与战略资源、海洋技术与装备6个研究方向,组建了海洋动力工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等8个功能实验室。拟建设高性能科学计算机与系统仿真平台、科学考察船队及其基础条件公共平台等10个大型科研平台,目前,平台中的高性能科学计算机与系统仿真平台已经招标采购,根据计划,未来3年内实验室将完成6个平台的建设。

据介绍,为支持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未来三年内,科技部、山东省、青岛市等将投入17.6亿元,这将给海洋国家实验室插上“腾飞的翅膀”。实验室的目标是,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跻身世界著名海洋科研中心前五位。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目前拥有建设“海洋科技国之重器”的优势和潜力。其定位和方向已经明确,就是要体现国家意志,完成国家使命,“潜海、探洋、登极”。2016年1月30日海洋国家实验室组织包括30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相关领域专家,就“十三五”期间建造中国大洋钻探船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开展了深入探讨,建议立即启动中国大洋钻探船前期立项工作。

■多知道点

去年主要科技进展个个都很牛

新法勘探油气效率提高一倍

2015年6月,李予国团队研发的海底电磁采集站(OBEM)在我国南部海域成功完成4000米级海底大地电磁数据采集试验。据悉,该技术如果成功运用于海洋油气勘探领域,勘探效率将提高一倍,节省的勘探资金将以亿元计。

现在每个海洋油气钻井试验的投资少则亿元,多则数十亿,就目前我国在油气勘探中使用的技术,勘探准确率有限,而一旦勘探失误浪费的成本巨大。完整掌握海洋电磁法之后,可以将海洋油气的勘探效率提高一倍。

在印度洋发现富稀土沉积区

稀土元素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尽管我国是稀土资源生产大国,但从全球范围来看,陆地稀土储量正急剧萎缩。日本科学家于2011年宣布在太平洋发现富稀土沉积物,激发了人类在深海探寻稀土资源的兴趣。2015年5~6月,实验室主持的中国大洋DY125-34航次第五航段在中印度洋海盆发现了大面积富稀土沉积物,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印度洋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这一发现可能意味着,深海稀土将是继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热液硫化物之后的第四种海底资源。

突破技术瓶颈育出海鲜新品

建立了海水养殖鱼类基因组编辑技术及海水养殖动物高通量分子标记分析技术,构建了牙鲆、大菱鲆、虾夷扇贝和仿刺参高密度SNP遗传连锁图谱。

在此基础上,解决了水产动物育种的多性状选育的综合指数计算等技术难题,建立了最佳遗传贡献理论和方法,突破了水生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的技术瓶颈;培育出栉孔扇贝“蓬莱红2号”和凡纳滨对虾“壬海1号”2个新品种。

发现治疗白血病化合物

由于海洋特殊的生存环境,海洋生物可合成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结构多样的活性天然产物,活性天然产物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采用集成新技术的组合筛选模式,从深远海、极地及动植物共附生等特殊海洋环境(微)生物中发现一批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及抗炎等活性的化合物。

实验室从南极土壤来源的树粉孢属真菌中分离得到的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HDN-1,对白血病小鼠具有极强的治疗作用。

文/记者 张同顺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