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国家经济领域2016年的五大任务,去产能排在第一位。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经济运行,多措并举化解过剩产能。“去产能并不是简单地做减法,而是勤奋地做加减乘除”、“是在适当扩大需求的基础上,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市社科院和市委党校的专家们认为,十二五期间岛城进行的大企业搬迁就是一种很好的去产能模式,成功实现了优化存量产能,促进企业产品升级的预期。
去产能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优化存量产能,促进企业产品升级、去产能不是单纯地做减法,而是勤奋地做加减乘除,应当有减有增释放发展潜力。减,是主动减量,做好去产能、去库存。增,就是增加有效供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 市社科院研 究员 隋映辉
青钢到特钢质与量的巨变
去产能怎样才能实现多赢?典型的例子就是,2月15日,当家住李沧区楼山后附近的居民李帅,慨叹青钢老厂彻底关停,空气明显好转而心情大好时,青钢位于董家口港的新厂,特钢品种已占50%以上,已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的循环再使用。居民满意、企业升级,老城区还获得了可以利用的土地。这就是“十二五”以来岛城提前去产能的魅力。
2015年12月底,青钢在位于李沧区的老厂区举行全面关停仪式,告别生存发展了57年的老青钢。而青钢的搬迁和升级,正是把好钢用在了刀刃上。青钢新厂位于董家口临港产业区,紧邻新建的董家口港,具有很好的地理优势。搬家之后,企业更名为“青岛特殊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厂区规模更大、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企业的产品属性已发生了改变,特钢比重占到5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特钢企业。
青钢搬迁项目自2012年12月31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以来,已于2015年11月6日实现全流程贯通试生产。青钢环保搬迁项目正式投产后,人均产钢将实现1000吨/年,是目前235吨/年的4.3倍,是国内钢企平均水平454吨/年的2.2倍,达到行业内领先水平;高端产品比例达54%,产品出口比例约1/3,深加工比例约1/4。
今后青钢将快速实现由粗钢企业向专业化优特钢企业转变;由钢铁一业为主向以钢铁产业为核心、多元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由单一钢铁产品生产企业向多元钢铁深加工制成品企业转变。
市社科院研究员隋映辉认为,去产能不是单纯做减法,而是勤奋地做加减乘除,应当有减有增释放发展潜力。减,是主动减量,做好去产能、去库存。增,就是增加有效供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程国友说,产能过剩不止是产量的问题,更是品牌和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对这些产品应当以创新为着眼点做加法,针对消费侧提升供给能力。
纯碱的停产壮士断腕背后
2015年12月31日,有着57年历史,曾是全国三大碱厂之一的青岛碱业老厂区全面停产,这标志着该公司生产的纯碱产品最终正式退出市场。
青岛碱业母公司海湾集团工作人员纪女士介绍,退出纯碱行业,不是因为难以持续,而是为了顺应区域布局调整的大势,做出的激流勇退之举,是为了产业优化升级,从而实现青岛碱业向现代化工企业的华丽转身。
青岛碱业于1958年开始建设,填补山东省纯碱工业的空白,成为当时全国三大碱厂之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青岛碱业纯碱生产规模从开始的年产8万吨扩大到年产80万吨。从2011年开始,青岛碱业连续4年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评为石油和化工行业重点耗能产品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
在我国,纯碱是一个产能过剩的行业。截止到2015年,全国纯碱产能已经达到3300余万吨,实际需求为2200万吨。2015年国内纯碱厂家整体开工率维持在七成左右,大部分企业陷入亏损境地,有8家纯碱企业已经停产。
面对市场需求低迷、价格下行的压力,青岛碱业却逆势飘红,提交了一份令业界同行刮目相看的战绩:2015年1~10月份,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4.5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8472万元。
有如此好的业绩,为何却选择停产退出纯碱市场?青岛碱业总经理孙新德解释说,青岛碱业原盐、石灰石等原材料都是外购,原材料成本并不具备优势,盈利源于企业多年形成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随着环保压力增大,人工成本的升高,纯碱生产大进大出的老路已走不下去了,纯碱装置最终要停下来。
“青岛碱业的纯碱产品在省内、国内、国际市场各占三分之一,我们腾出80万吨的市场空间,对山东、华东、出口市场价格将起到稳定作用。”青岛碱业党委书记王进波说。此外,停产后每年将减排二氧化硫700吨,氮氧化物年减排400吨,为岛城的蓝天白云减少了压力。
海湾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青岛碱业搬迁后的新项目分别在平度新河化工园区和董家口临港产业区。从老厂区停产之日起,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小苏打生产装置将由老厂区整体搬迁至新河厂区,与硫酸钾、氯化钙形成一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目前该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同时被列入了国家工信部清洁生产应用示范项目。颗粒状小苏打技术,为青岛碱业自主研发,是唯一在世界高端小苏打市场与欧美产品竞争的国货。
截至“十二五”末,岛城120家老企业中已有109家启动搬迁,青钢、青岛碱业、双桃精化等重化企业的老厂区全部关停,全市搬迁关停的企业达到94家。而对已投产的30多家搬迁企业进行的统计显示,这些企业的新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70亿元,是搬迁前的2.5倍。
借海外东风获资源降成本
“严控增量、主动减量、优化存量”,这是李克强总理为化解过剩产能开出的三大“药方”。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程国有表示,产能的转移也是一种去产能的方式。比如说,青建集团到世界各地去搞工程,到更需要房屋、建设成本更低的地方去,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产能转移。
青岛市也提出,将有“出”有“进”增强开放动力。抓住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培育境外产业集聚区,拓展国际贸易新市场。更加有效地“引进来”,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积极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在青岛进行产业调整的行业中,除了钢铁、水泥、炼油、平板玻璃、船舶之外,还包括了轮胎行业。青岛轮胎企业现在有9家,产能利用率超过了112%,并不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而此前,青岛轮胎企业已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出去生产轮胎产品。
2015年11月,青岛双星与哈萨克斯坦TOO 公司的合资工厂通过当地政府机构审批,合资轮胎工厂总投资约1.1亿美元,青岛双星占股27.5%,TOO 公司占股72.5%,可形成每年60万套全钢胎和1.5万套工程斜交胎的产能。
青岛双星率先选择在哈萨克斯坦合资建厂基于多个原因。从地理位置看,哈萨克斯坦位于中亚,连接着欧亚大陆,政治环境较稳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是独联体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且经济总量较大国家。从战略发展看,近年来中哈两国建立了重要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市场前景看,走出国门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按照“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原则,合资建厂是海外战略布局和海外市场发展的合作模式创新。
2015年8月,青岛森麒麟轮胎有限公司在泰国罗勇府投资建设的轮胎工业4.0工厂进行投产,总投资约4亿美元,到2016年3月最终实现年产1200万条高性能半钢子午线轮胎的生产能力。这是世界轮胎行业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产品研发、配方工艺、生产自动化及实验测试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此外,包括赛轮金宇在内,很多橡胶、轮胎企业纷纷移师东南亚。产能的转移,不止包括向海外转移,也包括向偏远地区和更需要的地区转移。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程国有介绍,此前青岛的一些企业转移到临沂、潍坊等地,或者是更靠近原料产地,或者更靠近销售市场或者能够降低人力成本,都是产能转移的一种方式。
环保和效益是最大公约数
2015年12月1日,在青岛市宜昌路31号青岛双桃精化(集团)有限公司老厂区,随着最后一批分散黑(染料原料)成品出库,双桃精化老厂区生产系统正式全面停产。
位于平度新河化工基地的双桃精化新厂区,主要建设精细化工产品和无机化工产品及热电联产项目,总投资20亿元,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利税7.8亿元。
搬迁的过程同时伴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换代,像双桃精化新厂区的裂化炉、反应釜、搅拌、干燥、分离、包装等主要设备全部引进国外进口技术。新厂区还投资1.94亿元建设了生化处理系统、焚烧炉、膜技术、脱硫、脱硝等环保设施,使废水、废渣、废气得到根本治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去产能会不会意味着员工的大量下岗?隋映辉教授认为,这是需要提前考虑的,对于一些污染较小的企业,应当尽量就地升级改造,以减少对职工带来的不便。
而一家搬迁企业工作人员表示,现在的工业园和企业,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的制鞋、纺织等人口密集型企业,自动化程度已相对集中的企业,因此不会出现大量人员失业。此外,对于部分职工会通过培训转岗,或者提前办理退养、分流安置等,为职工提供稳妥的出路。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青岛已有过解决过剩产能问题的成功尝试。而随着更多去产能政策配套和力量集合,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多的发展模式正在被完全取代。
文/图 记者 姜振海 实习生 张孜豪
[编辑:亚麦]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