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流亭豆制品加工园区内所用的工具都是不锈钢。
五年前,因小作坊没合法身份,胡龙江每天都担心被执法人员检查,经常东躲西藏搬家,而五年后,他坐在一间明亮干净的办公室内盘算着如何把生意做得更好。据介绍,2011年,城阳区引导豆腐小作坊变身正规军,成立全省第一家豆制品加工园区,短短五年时间园区已成为日产20吨豆制品、占据青岛市豆制品市场三分之一的企业,而且吸引了全国各地同行纷纷前来取经。2月1日,记者再次来到流亭豆制品加工园区探访小作坊华丽转身背后的故事。
胡龙江今年36岁,属猴,马上迎来本命年。2月1日上午,安排工人将货物送走之后,他便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胡龙江的办公桌干净整洁,在桌面上放着一沓文件,一台计算器,旁边还摆着一台打印机。坐下后,胡龙江从抽屉拿出一个笔记本来,然后将当天的货物进出情况记录下来。
这与五年前记者初次见到他时完全两样。胡龙江是诸城人,在17岁那年,他来到青岛在双山一个豆腐坊做学徒,之后他开始自己单干,而用的设备还是被人淘汰的。因为生产条件达不到标准,办不下生产的手续,在2011年之前,胡龙江只得在崂山、城阳等地“偷偷摸摸”地做豆腐。
2011年9月初,城阳区建起首个小作坊加工园区—— 青岛流亭豆制品加工园区。胡龙江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立即联系了园区的负责人,并于当年就进入到了园区。
胡龙江说,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不仅还清了外债,2014年还买了一辆新货车,而2015年他除了给自己的亲弟弟出首付15万元购买房子之外,还拿出20万元来购买了一辆新轿车。
据介绍,胡龙江只是青岛流亭豆制品加工园区15家业户中的其中一个。2月1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园区,相比五年前,豆制品加工车间显得更加“高大上”。记者注意到,整洁的车间一家挨着一家,地面都铺设了大理石,所使用的设备也全是不锈钢设备,而车间里的工人们都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加工生产,同样看起来干净整洁。
据豆制品园区的负责人张庆花介绍,经过五年的发展,目前园区的规模比以前扩大了近一倍。她称,在2011年前期她跟对象刁东风一次性投入400万元对三排厂房进行了改造装修,最开始只有三家业户进驻,而当年就增加了10家。在2015年1月份,他们再次对园区进行升级改造。
张庆花透露,园区于去年6月份就改造完毕,园区业户也增加到了15家,主要生产豆腐、豆皮、豆卷等,吸纳劳动力100余人,日生产豆制品15吨,约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
在豆制品园区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着“食安青岛”四个大字。“这是我们专门请了一位书法家朋友书写的,为的就是时刻提醒我们一定要做到食品安全。”张庆花说。
■影响
全国同行都来这儿“取经”
采访中,张庆花透露,她跟丈夫刁东风很早之前就做起销售大豆的生意,因为生意上的原因,他们认识了很多生产豆腐的小作坊主,“这些人也不容易,都是为老婆孩子能吃上口饭。”夫妻俩经过半年的深思熟虑之后,倾其所有建起了全省首家小作坊加工园区,把黑作坊收编起来进行正规化生产。张庆花说,最开始的时候是青岛周边地区的客户慕名前来学习参观,后来发展到省内,再到后来就是省外的。特别是2015年7月份,国家食药总局相关人员带领着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河北、山东、湖北、陕西等省市食安办的主要负责人及处室负责人以及石家庄、张家口、唐山、济南、潍坊、烟台、威海、武汉、宜昌等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工作专家组专家来到园区参观考察。
■摸索
打击黑作坊打出新天地
“走出这条路真的不容易,我们是一点点摸索出来的。”回忆起建园之初,刁东风坦言,刚开始的时候园区投入大成本高,而外面的黑作坊投入少利润大,在市场上竞争他们的豆制品处于劣势,不少业户并不赚钱,一些业户打起了退堂鼓想离开园区,而随着政府加大了对黑作坊的打击,他们园区的生意渐渐好了起来。
“现在黑作坊少了很多,打击黑作坊不能松懈,这一点我感触非常深。”刁东风告诉记者,只有从源头上打击黑作坊,才能形成保障企业的良性发展,最终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帮扶
50万元助力成为大工厂
城阳区食药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们积极探索小作坊园区化发展模式,还建了另外一个小作坊加工园区,前段时间,城阳区政府经过研究,决定拿出50万元扶持基金给两个园区,一部分用于补助园区承包商,一部分用于补助入驻业户,激发其生产积极性,引导更多小作坊“抱团发展”。
文/图 记者 刘鑫 徐新东
[编辑:亚麦]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