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扫帚村男女老少传承百年技艺 足不出户月入万元

2016-01-07 13:31:25
来源:青岛晚报
责任编辑:亚麦
\
\

胶州铺集镇西大屯村是远近闻名的扫帚村,虽然村子不大,却有着100多年扎扫帚的传统,全村150多户男女老少多数都有一手扎扫帚的技艺。每年冬闲时节,村民们从江浙一带购进扎扫帚用的竹枝毛料,利用上辈传下来的手工技艺,短短两个月扎出10多万把扫帚,销往青岛本市及高密、诸城和威海等地的乡村大集上,村民足不出户每月轻松收入万元。

追溯 扫帚老手艺传承百年

记者昨日来到西大屯村看到,两辆满载着竹子的大货车停在路边,村民将成捆的竹枝毛料卸下后,扛回家堆放在院子内。记者走进村民阎学杰家中看到,他正在编扎扫帚,老伴在一旁砍着竹枝,经过修、捋、钉和绑等几个娴熟的动作,不到十分钟,一把大扫帚便做好了。

阎学杰介绍,据《阎氏家谱》记载,1821年阎氏从灵山卫迁居而来,取聚草屯粮之意,取村名阎家屯,后改为大屯村,因与胶东街道办一个村同名,后又改为西大屯村。西大屯村制作扫帚有上百年的历史,都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上世纪50年代,村民集中在生产队扎扫帚,后来改革开放后,扎扫帚成了村里的重要副业,各家各户才分散开始单干。

制作 10道工序扎出扫帚

“扎扫帚看似简单,其实需要经过打叶、砍枝、分层、拼接、绑扎和整形等10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要不然扎出的扫帚不但不结实,还不美观耐用。 ”阎学杰说,每年进入冬天后,他们会从江浙一带购进扎扫帚用的斑竹,由于南方气候潮湿,竹枝必须晾干后才能开始制作。由于竹子的性状不一,需要进行打叶砍枝,将大小不一的竹枝分开,按照长短分别拼成5层,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进行绑扎。

阎学杰说,绑扎时在腰间系上宽腰带,一端的钢丝绳子固定后,用腰和脚的力量,用钢丝绳子将扫把固定结实后,立即用铁丝捆扎。最后经过整形后,一把结实耐用的扫帚才算制作完成。

效益 每月轻松收入万元

“我们村的扫帚之所以受欢迎,除了结实耐用外,还迎合市场需求,不用出村就销往各地。 ”阎学杰说,扎扫帚的材料都有人专门送货上门,都是自己多年的合作伙伴,要是原材料快用完了,打个电话几天就送到村里。根据客户的选择,他把扫帚做成多种样式,扫帚柄也有长有短,带叶子的是马路扫帚,用于街道灰尘的清扫,不带叶子的光扫帚,用于物业清扫小区等。

阎学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捆竹枝毛料120元,可以扎12—13把扫帚,他和老伴一天能扎三四十把扫帚,而每把扫帚的批发价格在24元左右,零售价格每把30元,每把扫帚的利润10元左右,由于他们村的扫帚质量好,一些商贩都主动上门收购,他和老伴足不出户每月就能收入万元。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马丙政 通讯员 张劲弓)

新闻延伸

两个月制作10多万把扫帚

“进入冬天地里的活儿干完了,村民在家扎扫帚赚些过年钱,相比外出打工,农闲时间在家做扫帚是最保险的生意,两月内大约能产10多万把扫帚销往各地。 ”西大屯村书记阎学森说,现在村里80%的村民利用冬闲扎扫帚,两月能生产出10多万把扫帚销往岛城各大乡村大集,以及周边的高密、诸城和威海等地,销售收入达300多万元,让勤快的村民鼓起了腰包。

[编辑:亚麦]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