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霁霖院士生前照片
我国著名海水鱼类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鱼类工业化养殖体系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菱鲆之父雷霁霖先生,于2015年12月16日晚8时许,因病在青岛逝世,享年80岁。
说起大菱鲆很多人可能会不知道,但提到多宝鱼,很多人不仅知道而且吃过。这种引进国内已20年并从青岛游向全国的外来鱼种已经成了平常市民的盘中餐,不光名字好听,而且营养丰富,已成为团聚宴席上的一道“必上菜”。但是,你知道吗?多宝鱼正是由雷霁霖院士引进中国的,而且“多宝鱼”这个被卖家和消费者解读为“多宝多福、平平安安”的名字也是由他亲自起的!
雷霁霖院士一生为中国水产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雷院士的逝世,是我国海水鱼类与工业化养殖领域的重大损失!
生平往事
雷霁霖2005年当选院士,半岛记者曾第一时间连线采访
雷霁霖院士生前照片
2005年12月13日,中国工程院2005年院士增选结果揭晓,50名工程科技领域的佼佼者从526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雷霁霖研究员名列其中。半岛记者曾第一时间连线采访了雷霁霖院士。
记者:首先代表家乡媒体向您表示祝贺。
雷霁霖:谢谢。我是下午刚从网上看到消息的。青岛是我的第二故乡,谢谢你们的支持。
记者:您知道这个消息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雷霁霖:很高兴,但责任重于荣誉,工作还有很多,路还有很长。
记者:当选院士之后,您的工作方向会有改变吗?
雷霁霖:不会的。我会继续和我的同行一起,把大菱鲆这个产业发展壮大,解决产业化问题。此外还将做好继大菱鲆之后其他鱼类的引进和驯化工作。
记者:您能具体透露一下吗?
雷霁霖:我现在有一个新口号,叫构建我国海水养殖大产业结构。意思是说,不能把产业化养殖局限到一条鱼上,要引进两种十种甚至更多的鱼,把每条鱼都变成一个大产业。
生平成就
你知道吗?多宝鱼是由雷霁霖院士引进中国的
从外国引进的多宝鱼已被市民所熟知。
说起大菱鲆很多人可能会不知道,但提到多宝鱼,很多人不仅知道而且吃过。这种引进国内已20年并从青岛游向全国的外来鱼种已经成了平常市民的盘中餐,不光名字好听,而且营养丰富,已成为团聚宴席上的一道“必上菜”。但是你知道吗?多宝鱼在1992年是由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引进中国的。2012年,半岛记者曾就多宝鱼对雷霁霖院士进行过采访。
多宝鱼的学名叫大菱鲆,原产于英国,1992年由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引进中国。这位77岁的老院士对多宝鱼的历史了然于胸:“1992年8月28日,我们从英国引进了200尾大菱鲆鱼苗。当时大菱鲆养育技术是英国的保密技术,我们需要自己研究如何培育,直到1999年才培育成功。”
雷霁霖说,中国的多宝鱼产业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国内的产量已经超过了原产国,而青岛是多宝鱼在中国的故乡,这是值得咱们青岛人骄傲的。”据悉,2011年,多宝鱼养殖产量达到6.3万吨,产值近50亿元,全国的养殖企业达到3800余家。
多宝鱼被卖家和消费者解读为“多宝多福、平平安安”。这个名字的出现和雷霁霖密切相关。他说:“在推向消费市场的时候,有鱼商问大菱鲆的英文名字叫什么,我说叫‘turbot’,音译就是多宝特。”他忽然想到将“多宝特”的“特”字去掉,改称之为“多宝鱼”。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多宝鱼”这个名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迅速传播开来,“现在人们喜欢多宝鱼,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好听的名字”。
雷霁霖院士生前照片
“多宝鱼也有过很受伤的经历。”雷霁霖介绍,2006年时因为多宝鱼被检测出残留,那段时间8元一斤都没有人买,“那时候鱼商干脆就不卖这种鱼了,一直持续了能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之后多宝鱼才慢慢恢复了销售。”
对于那一次的药物残留事件,雷霁霖认为“对大菱鲆来说那是一场灾难,同样也是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转机”。雷霁霖表示,在那之后养殖多宝鱼的业户警醒了,养殖质量和产量也不断上升,消费市场也从几年前的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扩展到了全国,现在甚至在新疆、西藏等内地城乡也有大量的消费人群,多宝鱼的价格也是逐渐趋于稳定。
多宝鱼这条舶来的鱼已经成了中国海水鱼类的养殖的一个标杆,雷霁霖认为大海将真正变成我们的“蓝色粮仓”。
成长故事
海大求学,他是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的学生
1954年,雷霁霖———这个出生于福建宁化县的畲族少年开始了自己的追梦旅程。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经历四年的艰苦奋斗,学习生物系动物专业,后又一直投身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从事鱼类养殖研究,这一干就是56年。
在学校的四年中,雷霁霖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想念故乡。由于家庭贫困,再加上所有念头都放在学习上,大学四年中他只在毕业之际才回过一次老家,平时只能每月给家里写一封信。尽管如此,雷霁霖的大学生活依然是幸福的:授课老师都是知名教授,如胚胎学专门化(专门化,即现在大学的专业)的童第周、方宗熙,还有教了他四年无脊椎胚胎学的李嘉泳教授,这些名家面对面地给同学们上课。海大过硬的教学质量和浓厚的学习氛围给雷霁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当时在海大任教,主要从事鱼类细胞核移植和转基因研究。雷霁霖选择动物胚胎学专业很大一个原因便是仰慕童第周教授。
生平简介
雷霁霖,1935年5月24日出生于福建省宁化县。畲族。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海水鱼类养殖学家,工厂化育苗与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生物学家。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世纪60年代,他率先突破了梭鱼人工繁殖技术,探索了多种海水鱼类育苗工艺;
上世纪70年代首创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系列技术;
上世纪80年代率先完成工厂化育苗体系构建,北方网箱养殖和放流增殖获开创性成果;
上世纪90年代,真鲷工厂化育苗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他于1992年首先从英国引进冷温型良种大菱鲆,突破了育苗关键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创建符合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浪潮,近5年累计创产值逾7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大菱鲆的引进被誉为我国当代最成功的海水鱼类引种范例。
雷霁霖院士于上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工业化养鱼的设想,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践海水工厂化养鱼,2000年以来其鱼类工业化养殖体系逐步得到完善成熟并推动实践,得到了业界的极大认可,被认为是水产养殖未来的发展方向。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