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用消费社会生产力理论,解读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秘密,探讨和预测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论证了消费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动力机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即国家主导经济和宏观市场调控促进了消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拉动力。文章明确指出,在中国新常态下,消费社会生产力正在中国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得到全面实现,因此发挥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尤为重要。而消费一旦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它转化为的消费社会生产力,无论从力度上还是量度上来说,都是巨大的。所以,研究中国的经济不能不研究中国的消费社会生产力。因为它在当今中国各个经济领域中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关键词:消费社会生力 宏观调控 国家主导经济
解读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秘密,探讨预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成为目前西方乃至各国经济学家的热门话题。这里,我以中国学者的身份告诉大家,其实很简单,在中国,是消费和消费社会生产力主导着经济,拉动着经济,消费支撑已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4年GDP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而2015年上半年,消费的贡献率达到了60%。这在中国来说,是空前的,说明消费和消费社会生产力将在今后会长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现在,中国有了成熟的消费经济理论,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是稳定而持续的。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消费增长带动结构调整,在促就业和稳增长过程中将会发挥重大作用。
消费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这有助于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发展潜力。2015年宏观经济的政策面上,中国不但在继续重视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而且中国政府在着力打造中国“消费升级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因此,在调整结构中找机遇,在提升中求发展,尤其是在有效强化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上,将会继续突出抓好消费,把消费能力提升、消费升级推动、消费环境优化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从释放消费潜力上促进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这样今后中国的经济就会迎着种种困难,稳步前进。
一、消费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的36年多来,消费作为拉动力表现的是一条不断向上的运动曲线。一开始它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居民购买力的不断增加,它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于是图象曲线出现了强劲上升的趋势,而且这个强劲上升趋势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因为富裕起来的中国消费者的强大需求仍然在不断发展和提升。
众所周知,消费创造了消费新需求,创造了消费社会生产力,同时也创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使得中国的经济不断走向新阶段,尤其是近几年来更是如此。
消费欲望和消费需要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因。消费需要是人的一种机制,表现为人的欲望和要求,这种欲望和要求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动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人类的历史就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历史。人类社会向着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前景发展。
消费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因。正如恩格斯所说是“动力的动力”,是动机背后隐藏着的一种动力。可见,人的消费需要是社会中一切事件、现象和过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最原始的原因和动力。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而消费是消费需要满足的形式和过程。人是为了消费而进行生产的,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方面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生产也就没有目的;另一方面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生产的发展不仅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又产生新的消费需要,如此发展循环往复。这一辨证的过程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近五年来,这种发展趋势明显地体现在中国企业的升级换代上。
我在《消费论》中提出认识螺旋发展规律和三大经济规律。消费牵动经济螺旋发展过程,创造了消费意识观念、能力和消费实现的阶段性的发展进步。前一阶段的享受型消费是第二阶段的普通型消费,如此循环螺旋上升式发展。三大规律是指自然经济规律、市场调节规律、宏观调控经济规律。
三大消费牵动经济圆周螺旋发展规律及示意图。如下:
图解:
物与物的交换,逐步发展到货币代表商品价值的交换人类最初的本能属性的消费,逐步产生了新的消费需要欲望和悟性灵感,科研和生产不断创造出满足增长的消费需要的消费品和消费方式及消费水平。
1.绿色曲线是消费牵动经济发展自然规律;
2.蓝色曲线是(在商品交换过程)消费者的消费牵动商人对商业渠道开发和商品交换发展,创造了市场自然(自由)金融、经济规律;
3.红色曲线是国家干预市场金融、经济规律,创造了国家宏观市场调控的经济规律。
以圆周螺旋的运转自然规律无止境地向前发展着,又随之产生了各种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和与此相联系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及调节规律。这一切规律既保证了经济圆周螺旋发展,又促进了经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通过上述三大消费牵动经济圆周螺旋进步发展规律图可以看到前一时期到后一时期周期长短由三个因素决定:
1、科技发展进步的速度;
2、由消费需求创造出来的高科技产品被消费者消费过程的速度;
3、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以及国家科学调控的水平和能力(包括经济、政治、分配政策等)。
上述图解告诉我们:消费是科研、生产发展的牵引力。在生活消费、科研和生产消费、社会消费的实践全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着新的消费需要,不间断地牵引着科研、生产向新的、更高的消费阶段发展。通过科研和生产,又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消费商品,创造出新的消费方式和新的消费市场,达到新的消费水平。新的消费需要是消费的动机,从产生消费动机到实现消费,需要相应的消费能力,有了消费能力才能实现消费目的。消费的最终是结果,通过消费得到这个结果后,又会产生新的消费需要。
消费创造了社会全部财富,消费创造了社会文化、文明的进步,消费创造了一切。在消费发展的同时,消费也创造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和文明进步。
二、国家主导经济和宏观市场调控促进了消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消费主导经济,更好地实现消费向消费社会生产力的转化,中国一直坚持国家主导经济,以国民生活消费为中心,发展社会消费,调控科研生产消费,以不断满足发展日益增长的生活消费和社会消费需要,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宏观调控。中国经济有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宏观调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福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这也是消费社会生产力第一要素的责任。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
在理论上,西方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因为具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缺陷,所以国家必须对它从整体上加以调节。但是西方经济学中的调控理论是建立在理论假设和理论模型基础上的,而这些理论假设和理论模型往往与实际经济不相符合。而中国进行宏观调控的直接原因就是国家经济的现实状况,也就是说它不是建立在假设和模型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掌控上。中国七次大的调控为什么会非常凑效,为什么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就在这里。
关于宏观调控方面,我在《消费论》《消费通论》《领导管理科学新论》《消费经济学》等著作中,反复论述过这一问题,并创新了全面科学的宏观调控的理论体系。宏观调控理论在我的消费综合理论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国家上层建筑代表着经济基础,代表着社会的总生产关系,代表着社会的总生产力,代表着国民的根本利益,代表着社会意识形态,所以国家上层建筑政府是消费社会生产力第一要素,所以为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运行,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表现在六个方面,即一是价格稳定、二是充分就业;三是发展消费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四是国际收支平衡、发展进出口贸易;五是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物质的、精神文化的和信息的);六是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则是主要由六个目的、三个手段和20个要素组成。三个手段即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指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法律手段指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行政手段指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
中国宏观调控理论由于基于对现实的掌控,而不是模型的推演,也由于起点高,并为中国实践所证明,所以它逐步被中国政府所接受,而且在改革开放全过程中,不断有所体现。这可以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七次大的宏观调控中看出,每一次的调控,都是宏观调控的三个手段和20个要素的不同组合,而且取了很好效果,这也是我的宏观调控理论不断转化到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的表现。
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政府,是第一生产力要素。因此它必须主导经济,也就是说必须由国家宏观调控市场,从而发挥市场经济规律的正面作用,干预克服市场经济中的负面作用。
当今中国,人类文明进入了电子、电脑、信息生产向智能化消费发展的阶段。目前,中国在现代科学革命的基础上,发生了以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技术革命等的飞跃发展,使人类消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最伟大的历史阶段,从而使中国步入了电子电脑、信息全球网络化,集约化生产向智能化发展的空前文明进步的时代。
消费能够成为中国经济的真正拉动力,表现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人们只是表面上看到了消费在中国的历史作用,但是并没有有从深层次上看清楚。
三、消费社会生产力的重大历史性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新常态下,发挥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尤为重要。而消费一旦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它转化成的消费社会生产力,无论从力度上还是量度上来说,都是巨大的。所以,研究中国的经济不能不研究中国的消费社会生产力。因为它在当今中国各个经济领域中已经和正在起着巨大的历史作用。
1、关于消费社会生产力的内涵
消费社会生产力是人类三大消费创造消费的整个消费社会过程形成的生产力。三大消费创造发展过程,也是消费社会生产力的文化、知识、技术、智慧、继承、积累、发展和不断创新、文明、创造、发展的过程。
多年来,我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来研究消费社会生产力的:消费—自然—科研、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消费社会生产力是人们认识、利用、改造自然,创造新的消费产品的消费过程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消费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并创造出新的消费产品再被消费过程创造出了五高,即高消费、高科技、高税收、高积累、高速度,这也是中国经济能够长期高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把消费社会生产力概括为16个体现要素,包括广义消费社会生产力7要素和狭义消费社会生产力9要素。
广义消费社会生产力7要素:国家上层建筑政府代表经济基础和社会总先进生产力、社会总生产关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政策、分配、调控;教育、科研(主要基础科研);社会总资源配置;社会总消费商品质量控制提高;国际商品总交换政策调控;三大消费总和、财富分配及宏观调控(社会总财富分配,不仅是对消费者政策的分配))。
狭义消费社会生产力9要素:代表企业投资者资本的企业领导班子,代表企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源配置、分配政策等;科学知识技术(能转化为生产力的物质知识技术的生产力要素);劳动者(包括脑力和体力劳动者及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者作用于劳动对象时所使用的物质器械);劳动对象(自然物质和不断创造加工及再加工的物质);产品质量(已进入技术性和社会化系统过程的产品质量标准和控制);企业管理;交换要素;消费者消费(生产力的表现自始至终都体现着消费))。
2、消费社会生产力发展循环图如下:
图解:
A.消费 (初级) 自然 (高级) 消费,是循环发展进步的本源。
B.生产的科研是将悟性灵感思维创新的智慧,科研、生产消费过程向自然索取原辅材料进行科研创造出含有新知识、技术(工艺)产品,创造生产出新的消费产品,通过分配(企业、家庭微观分配及国家宏观分配)使人类获得收入,通过商品交换获得消费需要的消费产品,这一过程的分配和交换消费,调动劳动者科研和生产力的积极性。
C.科研、生产创造的消费产品。消费产品在被消费者消费掉,才能实现生产力能力,即消费产品又通过经营交换到达消费者手中消费,才能实现消费社会生产力过程的能力。
D.在商品不发达的社会、个人家庭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统一体。个人向自然索取消费物质的生产过程是简单直接消费的过程,这一过程创造了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要素。
E.在货币金融统治了人们的消费过程和资本的商品生产分配交换的消费过程中,是消费社会化过程,实现了消费社会生产力的过程,即称消费社会生产力,在这一过程创造了消费社会生产力十六要素。
生产力是继承积累的发展过程。所以研究时,我是围绕消费,从消费与宏观管理、消费与微观管理(企业管理和家庭理财管理)层面,消费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层面,消费与哲学层面、消费与社会经济层面,自然科学层面,消费与分配、科学技术、资本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层面,综合三大消费实践过程进行系统研究论述。
2、消费社会生产力正在中国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得到全面实现
在农业经济时代,经济活动以土地为核心;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活动以产品为核心,;在后工业经济时代,经济活动以渠道为核心。那么,如今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经济活动将以消费者为核心,消费商将成为时代的宠儿。
所有的产品利润都是消费者所创造。今天,随着市场的开放,消费者已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财富,拥有无数的商机。亿万群众的消费活动几乎都可以得到转化,所以消费社会生产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巨量的转化和实现过程。
下面我们例举三个方面来佐证和说明这一观点。
①、科研消费与消费社会生产力
中国经济发展当然离不开科学发展,而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科研活动,科研活动离不开科研消费。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支持各种科研活动的开展,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在其强大支持下,科研成果越来越多,而且越先进,其转化为消费社会生产力就越快、越有成就。
科研生产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主要活动,科研的目的是为新的消费创造新的生产,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国科研经费投入继续保持增长。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力度加大,201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达到了2.08%。
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可以这样说,科学技术凡能通过六要素转化为生产力者,可称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科研消费可以从根本上保证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国防、医疗、卫生、体育等各行各业才能得到更大发展。几乎所有的行业,所有的项目、所有的职业,所有的群体,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现阶段高新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是传统工业人均产值的5~10倍,是手工业的50~100倍。
②、教育消费与消费社会生产力
30多年来,中国以教育消费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这是一般人不易看到的秘密。
教育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消费,是消费社会生产力最基础的体现要素。从消费经济学来看,教育消费应属于文化消费。一个国家居民教育费用支出的增加,可以说是其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从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层次提高的表现
当然,教育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性消费。教育既是消费,更是一种投资。教育投资的收益可分个人的和社会的两方面,即社会和个人都是教育投资的受益者。除了获得经济上的收益以外,教育投资还能带来非经济福利。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在中国,非义务教育的高中和大学阶段是教育产业中被看好的拉动经济的增长点。目前中国有1100多所高校,320万在校大学生,如果每年再招收320万,按一个大学生一年花费1万元计算,每年就可以多增加320亿,有了这320亿,中国的市场就能活起来。另有专家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将高中入学率由目前的35%提高5%,就能增加150亿元的学费支出。如果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即再扩招100万大学生,达到15%的入学率,以每个学生年支出费用1.5万元计,又能增加消费支出150亿元。为这两部分“增量”追加的教学设施投入,以每人10平方米计,可带动上亿元的投资,其中6%左右将转化为GDP。
所有教育消费不但是消费社会生产力基础要素,更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中华民族的竞争力。
③、卫生医疗消费与消费社会生产力
卫生医疗消费包括保健消费是整个社会消费的重要部分,既是国民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又是人类健康文明不可缺少的前提。它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是社会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中国的卫生医疗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众所周知,卫生医疗与整个社会、经济各方面的联系不仅包括物质间的联系,也包括信息、技术、知识等方面的联系;不仅涉及生产领域,也涉及与人们的生活领域。从产业角度来说,卫生医疗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链条上占有重要位置,具有强大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诱导作用。
在中国,卫生医疗保健产业是庞大的“产业群”,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不仅吸引大量就业人口,而且具有前导型和综合性引导作用。中国的卫生医疗保健广泛采用生物学、微生态学、医学、遗传学、分子基因技术和电子诊断技术等,不断生产制造出高科技含量的药品、材料,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卫生医疗保健的发展也影响引导食品产业不断开发生产出绿色保健食品,并促进环境保护产业和仪器仪表等制造业的创新与发展。我的公司不仅创新了中药发酵专利技术生产的新产品,而且也进行保健产品的生产,每年为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不仅每年给国家上交数量可观的税收,而且解决了上万人的就业。
中国的消费社会生产力不仅在上述方面全面得到体现,而且正在更多的领域和行业得到实现,并空前的速度进行拓展。
当今的中国,在三大消费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高科技消费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把人类的文明推向新阶段。从2015到2020年,中国正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并且一定会把握住消费结构升级的时代潮流,在消费驱动的经济转型上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以消费引领创新、以创新引领供给,以内需引领增长。毫不夸大地说,消费和消费所形成的消费社会生产力实实在在地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前不久,中国政府发布了“十三五规划”,这个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不言而喻,其涵义就是大力发展消费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中国不断地向更高层次的历史阶段发展,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作者:吴炳新 三株集团董事长,对外经贸大学中国消费经济研究院院长、博导)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