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将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选址蓝色硅谷

2015-09-15 07:13:02
来源:青岛早报
责任编辑:亚麦

作为水下考古重镇的青岛再添“新军”。昨日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委获悉,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项目发布代建招标公告,市城乡建设委建筑工务局正在抓紧推进初步设计和概算编制工作,争取尽快开工。

选址蓝色硅谷核心区

去年年初,国家文物局与我市签署共建协议,由我市投资并负责建设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该项目选址于蓝色硅谷核心区南泊河东路以东、岛湾一路以西、科技四路以南、问海路以北地块,主要建设水下考古科研训练楼一座,建筑面积6333平方米,投资估算约6051.9万元,主要功能为设备存放、文物修复、科学研究、教学训练等。同时,地块南部预留建设用地,拟用于水下考古文化类展厅建设,主要包括陈列展示区和文物库房区。未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将统筹黄渤海海域兼顾东海部分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业务海域面积共约45万平方公里,承担并参与全国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集调查、勘探、发掘、保护、展示、研究等为一体的国家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有效填补我国北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国家级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的空白。

我市作为东部重要的沿海城市,拥有着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集聚着全国40%的高层次海洋领域科技人才,承担50%的国家级重点海洋科研项目,雄厚的海洋科技资源将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及国家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高端服务。同时,该基地建设也将为我市打造海洋科技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提供强大支撑,对提升我市海洋文化影响力和完善海洋战略平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水下考古人才将扩编

据了解,我国的水下考古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而青岛是国内较早开展水下考古的地区,1989年中澳合作首届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在青岛市举办。青岛水下除了唐宋明清时期的商船,军事遗存也比较丰富。近年来青岛不断加强对水下遗存的搜索,仅2013年就潜水探摸搜索面积近3000平方米,物理探测面积近24平方公里,共在胶州湾海域、大公岛、小公岛海域发现了沉船遗存线索6处,包括“一战”时自沉的“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

另据了解,目前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册数量只有100人左右,其中连续两年下水的不超过30人,而青岛就有3人。2013年底,相关部门还将青岛市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编制由4名扩展到9名,逐渐开展水下考古人才的梯队建设。

2011年青岛市博物馆曾举办过一次青岛考古的成果展,包括潜水服、测量仪等专用水下考古设备都在那次展览中亮相。记者采访获悉,在海底考古比在陆地考古艰难很多,它必须面临气象条件、海流速度、水文条件、潜水技术等多种限制,而且很多船体都覆盖着厚厚的淤泥或其他凝结物。水下考古团队不仅要熟练使用旁侧声呐、浅地层剖面仪、磁力仪等海洋物理探测设备,对遗迹进行测量、绘图、照相、摄像等科学记录,还需具备全密闭潜水探摸的技术素质。

目前市文广新局与市城乡建设委建筑工务局已完成项目交接,市城乡建设委建筑工务局正在抓紧推进初步设计和概算编制工作,争取尽快开工。

(记者 孙静芳)

青岛水下考古大事记

髴1989年中澳合作首届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在青岛举办。

髵2006年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在青岛设立 “黄渤海水下考古工作站”,协助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发掘、研究黄渤海水下考古工作。

髶2008年青岛市文物局与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青岛基地正式成立,为青岛乃至山东沿海水下考古打开了全新局面,也为黄渤海海域地方文博系统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及水下考古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髷2010年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青岛基地挂牌成立,该基地是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十二五”规划统一部署的三个区域性保护中心之一。

髸2011年,青岛承办首届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培训班,青岛市共3人参加培训,展开水下考古人才梯队建设。

髺2012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市蓝色硅谷核心区管理委员会签署 《关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青岛基地建设项目的协议》,基地落户蓝色硅谷核心区,成为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项目之一。

髼2012年11月,市编办批准成立青岛市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增加5名编制,以加强我市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力量。

髽2014年1月,国家文物局与我市签署共建协议,由我市投资并负责建设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