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青岛公交集团和交运温馨巴士了解到,三天小长假期间,青岛公交集团260余条线路共投入5300余部公交车,客运量达到650余万人次。而交运温馨巴士运送乘客也近100万人次。其中由于岛城瓜果、葡萄相继成熟,正值采摘的最佳时间,不少市民选择乘坐城际公交前往郊区采摘葡萄等瓜果、品尝农家宴,城际公交迎今年最大客流。同时,青西新区以及崂山、前海一线也热度不减。
首日赶上大阅兵,客流增幅小
记者从公交集团了解到,本次小长假客流增加幅度较少,不及“五一”、“端午”等小长假,主要原因是小长假首日,很多市民选择待在家中,观看大阅兵直播。三天时间,青岛公交集团260余条线路共投入5300余部公交车,客运量达到650余万人次。而交运温馨巴士共加车300余车次,运送乘客近100万人次。
假日期间,市民外出购物休闲、走亲访友客流较平时大幅增加,途经各商圈、旅游景点和火车站、长途车站的客流增加幅度较大。为此,公交集团对途经世博园、中山公园、五四广场以及崂山仰口、流清河、北宅等旅游景点的202路、219路、312路、316路、501路等线路的公交车;途经李村商圈的10路、207路、313路、216路、385路、388路、123路线,途经长途汽车站的227路、322等路公交车;途经火车站的202路、312路、316路、501路等线路的公交车变换高峰时段,调整发车间隔,增加9点到18点的发车频率,将途经以上站点和区域线路的客流高峰时段运力增加15%。
返程大学生,挤爆隧道公交
9月3日到5日,青岛各高校大学生纷纷返校,致使火车站、汽车站客流激增。9月4日上午10点左右,记者在隧道公交青岛火车站车站看到,车站上已经聚满了提着大包小包的学生,位于青西新区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滨海学院、北影学院、港湾学院、黄海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各大高校的学生乘坐火车、长途客车陆续返校,隧道巴士公司每天增加四十多个车次,分别在9:00~12:30、13:00~17:00的高峰时段安排志愿者在站点疏导、分流乘客。
据悉,仅9月4日当天隧道公交1路、2路、5路、6路线就运送乘客三万人次,预计节日三天总共运送乘客接近9万人次,其中返校学生占到乘客总数的90%以上。而记者从交运温馨巴士了解到,隧道3路、隧道4路、隧道7路、隧道8路三天也运送约9万乘客穿梭海底隧道。交运温馨巴士重点在黄岛汽车站、青岛长途站、利津路客运站及青岛火车站投放运力。隧道7路还增发了前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区间车。同时,在小长假期间,早8点至晚6点的客流高峰期,隧道3路、隧道7路连续增发青西新区发往火车站的区间车,满足乘客的乘车需求。
郊区采摘游,火了城际公交
假日期间,由于岛城葡萄等水果相继成熟,正值采摘的最佳时间,不少市民选择乘坐城际公交前往郊区采摘葡萄等水果、品尝农家宴,城际公交迎今年最大客流。据了解,交运温馨巴士城际公交634路由于途经城阳区政府、青岛农业大学、宫家村、毛公山等地,高校返校学生、葡萄采摘爬山郊游等群体集中出行,使得节日期间634路公交车客流较以往增加了3倍左右,累计发送客流5.2万人次左右,全天共增发16个班次。为及时疏散客流,交运温馨巴士634路加大发车密度,发车间隔缩短到3至5分钟一个班次,在8:30至9:30之间,以及16:00至17:00,采用流水发车,缓解出行压力。
城际公交617路、636路在节日期间也出现了客流激增,9月5日14时许,随着返程客流高峰的出现,温馨巴士在城际公交617路的18米大通道全部上路运行,增加载客量、快速疏散客流。从天山一路枢纽站发往中华路的636路,温馨巴士也加密了班次,将发车间隔由原来的8至12分钟缩短到6至10分钟,以减少乘客候车时间。
此外,乘坐高新快线直达公交赏大桥、看民俗、挖蛤蜊的市民也不少,记者从青岛公交集团了解到,小长假期间,海上公交共运送乘客2万人次。“海上公交高新快线是封闭车厢,为了保证车辆空气清新,车队给我们车上准备了一摞塑料袋和水桶,让那些收获丰厚的乘客将‘战利品’加上一层‘衣服’。”海上公交高新快线驾驶员邢玉梅说,“一天我就送出了100多个塑料袋。”
崂山、前海一线热度不减
此外,崂山、前海一线依然热度不减,交运都市观光巴士4条线路的客流量也达到了近期新高,尤其是发往崂山大河东客服中心的1号线以及连通西海岸的2号线可谓是人气爆棚,三天运送游客2万余人次,日均客流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0%。
途经崂山的619路、618路、639路、旅游5路、旅游6路客流量也达到了平时的1.5倍,温馨巴士平均每条线路增发3至5个区间班次,减轻客流压力。
小长假三天,途经中山公园、八大关、五四广场等沿海一线景点的31路、223路、604路、468路的热门线路,客流量是平时的2倍左右,日均运送客流量达7.5万人次。线路较长的605路在每天早8点至晚6点的客流高峰时段增加了15%的运力,及时疏散客流,减少市民的候车时间。
本报记者 乔秀峰 马正拓 本报通讯员 袁灵秀 曲秋平
分享
大家爱看